太平洋惊涛骇浪中的民族脊梁
去年,应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走向深海大洋”新闻宣传活动的邀请,记者登上“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参加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活动。
北京时间2011年8月4日上午9时,记者和第二航段的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一道,一行六人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出发,经过10多个小时的飞行,于夏威夷当地时间8月4日上午10时半,抵达了“海洋六号”补给的第一站火奴鲁鲁港30号码头。科考队员们热情地对我们说,“哈哈,才用一个多小时就从广州赶来了!”
夏威夷时间比北京时间晚18个小时。我们辗转飞行了10多个小时,却只是重复了一个8月4日。就这样,登船的一刹那,远洋航程奇妙地开始了。
“海洋六号”船于2009年秋入列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由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造,装备有大量先进船舶及调查设备。入列前,记者曾登船参加了它在长江口的一次试航,对船的稳定性、易操控性等有一定了解。但其应用于海洋科考的能力,在2011年的这次远航中,记者才得以见识和体验。
据了解,调查船进行取样,都是到达预定位置后,停船开始取样,但即便风平浪静,由于海流、风向等影响,几千吨的调查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漂移。尤其是在大洋深海区,水深上千米,取样设备下沉到海底便需几个小时,等到了海底,船位早已偏离,设备的位置更难确定。记者了解到,有一年“海洋四号”船科考人员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调查点,但第二年再去时,却找不到了。
“海洋六号”改变了这个状况。2011年8月的一天清晨,“海洋六号”抵达钻探站位,准备工作。船长下令启动动力定位系统后,在茫茫大洋之中,“海洋六号”就在这一预定位置纹丝不动了。这一新手段,大大提高了海洋科考的精准度,也是“海洋六号”的一大亮点。系统通过感应器获取风浪、涌流等数据,借助360度旋转的螺旋桨推进器,自动推进、调整,最终使船在预定位置牢牢定住。
正因为这样,深海浅钻等一批新的调查手段才能在“海洋六号”的“动力定位”相助下得以实施,准确钻取海底富钴结壳矿区的矿石,成为中国大洋第23航次科学考察的重头戏。
此外,“海洋六号”还可以以光电复合缆对水下的钻机进行供电和通信,通过携带的摄像头,科考队员可以实时观察到钻机座底等信息,并在线操作。坐在科考船的监视器前,几千米深的海底世界尽收眼底。当钻机启动,海底涌出“浓烟”,深海鱼虾等不时从钻机旁摇曳而过,真令人激动而震撼!
可视化、精准定位、光纤数字传输等高科技设备,正提升着我国海洋地质工作的水平。我国的海洋地质工作正在不断赶超海洋强国,甚至引领这个时代的潮流。
在1个多月的远洋采访中,记者接触了全船60多位科考队员。与10年前记者参加南沙科考时比较,科考人员年轻多了。
他们平均年龄不到34岁,大部分为“70后”和“80后”。驾驶价值5亿多元、满载高端设备的“海洋六号”船航行上万里的船长、轮机长,也不过30多岁。科考队的学历层次高了,船员中不乏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员,科技人员更是大多拥有本科、硕士学历,博士也不少。
这支年轻的科考队伍,破解了“海洋六号”远洋航行所出现的种种新问题。在记者亲历的40多天航段中,长至万米钢缆,大到数吨钻机,小到集成电路,细到发丝般的光纤,哪里出了故障,他们都能修好,按计划全面完成科考任务。
距离海面3米多的三层作业甲板上,一条绳索相连,一边是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一边是谈笑风生的科考队员。巨浪扑打在甲板上,有时让科考队员全身湿透,但他们照样泰然自若地检查设备,谈笑风生。
这支年轻的科考团队,在太平洋的惊涛骇浪中,成为担负社会和民族重任的脊梁!
走向深海大洋,除了带来对现代海洋地质工作的新体验外,也带给记者对海洋工作的新思考。
太平洋有辽阔的国际海底,这些国家管辖海域范围以外的洋底及其底土,也称“区域”,是人类共同财产。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英、加拿大等国组建的跨国财团就在太平洋开始了大规模找矿活动,并圈定了一批有商业开发远景的矿区。
我国起步虽晚,却奋起直追,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先后获得多金属结核资源合同区、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如今,富钴结壳勘探矿区的申请也进入紧要关头……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深海大洋尤其重要。虽然我们拥有“海洋六号”、“大洋一号”等先进的调查船和一系列高科技装备,但应该看到,与海洋强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海洋,对于太平洋,我们是不是应该关注更多?(记者 陈惠玲)
屡创“首次” 仍有差距
在“海洋六号”船上近50天的时间里,记者对我国的海洋科考工作有了大体了解,对科考人员的工作、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事业执著的精神,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
走进深海大洋,对如今的中国有着太多重要的意义。最近几年,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发展迅速,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让国人为之骄傲。
中国正在向深海大洋跑步前进。
见证三个“首次”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重视,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在海洋科考中不断刷新着自己创造的纪录,一个个“首次”被创造了出来。在记者亲历的中国大洋27航次中,就取得了三个“首次”的科考成果。
第一个“首次”,是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山周边的深海盆地区发现大面积分布、资源量可观的富钴结核,初步圈定出富钴结核成矿区分布范围。
富钴结核多分布于海山周边的海底,由钴、铜、镍等金属元素被吸附在海底悬浮物表面生长形成,每生长一厘米就需要好几百万年的时间。
“海洋六号”在对西太平洋某海山进行资源调查的过程中,通过在海山周边进行几个站点的箱式取样工作,发现5000米~6000米深的海底富钴结核覆盖率极高,初步估算储量巨大。
钴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硬质合金、磁材、电池和化工等方面。我国陆地上的钴资源量极其匮乏,但需求量很大。据统计,我国2010年钴消费量为1.9万吨,对外依存度达94%。因此,这一发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环境调查方面,“海洋六号”也创造了一个“首次”——在大洋首次建立起了海山区深海多目标立体环境监测系统。
在第二航段中,“海洋六号”对某海山进行调查,共布放了7套海洋环境调查锚泊系统(简称锚系),刷新了我国大洋科考布放锚系的纪录,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海山环境长期监测体系。
第三个首次,是开展了对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的科学考察,实现了我国首次对世界最深处的地形地貌进行精细探测的目标,测量获得海沟“挑战者深渊”最深处水深值为10923米。
“海洋六号”上的多波束海底地形调查设备十分先进。通过这套设备,科考船只需要正常行使,海底的地形地貌信息和数据就能被及时地反映出来。为各种资源和环境调查提供海底详细的地形地貌信息,以及为“蛟龙号”7000米海试提供海底地形图,靠的都是这套先进的设备。
和我国过去的一些科考船相比,“海洋六号”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鸟枪换炮”,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海洋科考事业的进步。
中国的科技之花将开遍深海大洋。
仍须努力追赶海洋强国
和一些海洋强国相比,我国走进深海大洋的脚步迈得太晚了。
据了解,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英、加拿大等国就已经在太平洋开始了大规模找矿活动,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些国家已经圈定了一批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其开采技术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
在这个时候,我国早期的海洋地质科考活动才刚刚开始。1978年4月,我国“向阳红05”号科考船在进行太平洋特定海区综合调查过程中,首次从4784米水深的地质取样中获取到多金属结核的样品。
中国必须加快速度,努力追赶,才能在新一轮国际海底资源分配中争取主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当1994年国际海底管理局成立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圈定”了海底固体矿产最丰饶的区域。目前,在剩下的区域内,各国勘探开发的竞争日益激烈。
一些问题制约着我们前进的脚步。
技术能力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目前,我国海洋科考船上的很多设备虽然先进,却依靠进口。就拿“海洋六号”来说,发电机是德国的,动力定位系统是美国的。
“海洋六号”是一艘完全电气化的科考船,就连厨房做饭用的都是电。三台主发电机就像是“海洋六号”的心脏,这颗心脏却不是国产的。动力定位系统是进行深海浅钻等作业时必须开启的,电脑综合计算各种数据,利用可以360度自动旋转的螺旋桨推进器,向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马力自动推进,从而使船牢牢固定在预定的经纬度上。在国际上,这是非常先进的。但可惜的是,这套系统也不是国产的。
人才也是我国海洋科考中的一块短板。
今年大洋27航次,“海洋六号”调查部共有35名调查人员,其中“80后”就有21个。年轻人有其特有的活力、激情和创造力,是我国海洋事业的未来。但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海洋科考人才的断层现象。
船上的专家说起这些不无忧虑:“一方面,要加强培养,让这一代人尽快成长起来。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强海洋科考人才培养,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并热爱这一事业,防止断层继续出现。”
应加大对海洋科考的投入
要想进一步加快我国走向深海大洋的脚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海洋科考的投入。投入应重点放在船舶建造、科技攻关、项目经费和人才的培养与激励上。
虽然今年和“海洋六号”同样先进的科考船“科学号”已经建造完成,但我国先进的、现代化的科考船数量还是太少。记者了解到,一些已经使用几十年本应退役的科考船仍在继续使用,这不仅影响海洋科考的质量和效率,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应该通过调研,充分了解我国海洋科考的需求,有计划地合理安排新的科考船建造项目,提高我国海洋科考的硬实力。
科技攻关也是急需加强的一个环节。
前面提到,我国使用的很多科考设备都是进口的,并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超过别人纯属天方夜谭。随着海洋科考的深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技术需求。因此,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鼓励科技工作者进行攻关。
船漂在海上,每天都会有几十万元的开销。应该适当增加项目经费,使科考人员有更多的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灵活安排工作的空间,使科考工作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海洋科考工作十分艰苦,应该给科考人员更多的关怀,以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就拿中国大洋27航次来说,科考人员离开家庭、亲人长达120天。在船上没有手机信号,没有网络,完全与世隔绝。饮食上也十分单调,没有新鲜蔬菜可吃。可以说,这些科考人员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在承受着煎熬。
要想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一方面应该尽快提高出海的补助标准,与陆地上的工作人员拉开一定差距。另一方面,应该出台一些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办法,比如加大人员轮换的范围,规定海上工作时间上限,增加科考人员的休假时间等。只有这样,大家的热情才会更高,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效率。(记者 王少勇)
穿越马里亚纳海沟
9月10日上午9时30分,“海洋六号”船调查部负责人通知记者,中午时分,“海洋六号”要经过马里亚纳海沟。
即将穿越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期待、难以抑制的激动!
马里亚纳海沟位于菲律宾东北、马里亚纳群岛附近的太平洋底,全长2500多公里,是宏伟的自然奇观,只是肉眼看不到。它的最深处在海沟的南端,我国科学家测定的最新数据是10923米。这次“海洋六号”穿越的线路在海沟的中北端。科学家说,可能不会超过1万米,但这里仍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之一。
9时50分,记者来到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室,这里摆放着堪称世界一流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查仪器装备。就以测深仪器论,这里摆放的EM122多波束测深系统和P70浅层剖面仪,均具有1万米的测深能力,特别是EM122多波束测深系统,测深从20米到11000米,据说可以测量世界上海洋任意角落的深度,而且其测量宽度可达30公里。
“海洋六号”以每小时15海里(15节)的速度航行。地球物理综合实验室内的一台计算机显示屏上,实时勾画出这次航行的轨迹:马里亚纳海沟由北向西南横卧,一个黄色箭头(代表着船)正在向它行进。9时52分,多波束测深显示屏上显示的深度为:6007米。大于6000米,这是地理学意义上真正海沟的深度。海沟,由于板块俯冲作用而形成的狭长洼地,往往作为俯冲带的标志。
随后,多波束测深显示屏上的数字缓缓跳动:6503、6600、6666、6807、6868……技术人员说,还得一段时间,刚到马里亚纳海沟边缘,地形起伏变化不大。
11时14分,多波束测深显示屏显示:7000米!船舶隆隆的发动机声不时传入耳际,看看显示屏,我们的科考船继续以15节的速度前进。在7000米级这一深度的海上,“海洋六号”行进了39分钟后,多波束测深显示屏突然跳出了一个新的深度:8027米。
8088、8163、8359……到11时57分,测深仪测出此处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深度:8411米。
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装备,让我们的手臂延长,让我们能够看到更深远的地方。记者见证了水深从5000多米增加到8000米,最深的超过了8400米,把珠穆朗玛峰沉入这里,也不过刚刚露出个尖尖的“脑袋”而已,这真是让人感叹的世界极限景观。
之后,我们走上四层甲板,回望刚刚穿越的马里亚纳海沟海面:无边无际的大海,由早晨的深黑色,在明媚阳光照射下变为醉人的湛蓝色,蓝得像蓝宝石一般。
“海洋六号”正朝着前方,劈波斩浪,行进在归航途中。(记者 丁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