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长达3年之久的干旱“煎熬”,今夏普洱、宣威等多地强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又一次次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当宁洱地震、盈江地震、姚安地震的灾害阴影还未远去,彝良地震又突如其来……“无灾不成年”,这是云岭大地最真实的写照,也是云南的特殊省情。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一次次的切肤之痛,一回回与自然灾害抗争,不能只无奈承受、被动救灾。“自然灾害的发生难以避免,科学应对灾害的态度和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下一个灾害时,不再束手无策”的理性和成熟,在多灾的云岭大地上点燃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热情。防灾减灾不再是口号,省委、省政府努力探索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将更多的资金投到构建防震减灾、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云南已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道道防线。
提升能力 从容应对
4年投入资金209亿元加快推进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云南众多的自然灾害中,地震,破坏性最强,伤亡人数最多。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高于一切,防震减灾,处于小江断裂带的云南最迫切。
汶川大地震的惨烈,同样警示着地震多发的云南。“地震难以避免,但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云南省迅速反应,在云南省范围内组织实施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4载春秋,从省州到县区再到乡村,围绕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筑物抗震设防能力、中小学校校舍安全保障能力、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抢通保通能力、水利设施抗震能力、救灾物资保障能力、专业队伍应急能力、全民防范能力以及紧急救援能力等10大能力建设紧锣密鼓,已投入资金达209亿元,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4年的防震减灾10大能力建设,在云南人与灾害抗争的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已让云南防震减灾能力今非昔比。我们看到,云岭大地地震监测网点布局更加合理,群测群防队伍不断壮大,云南省地震监测整体能力达到2.5级,重点监视防御区和人口稠密地区达到1.5级;地震“3要素”速报时间由15分钟缩短为10分钟以内;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有序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超额完成阶段目标任务,减隔震技术应用成为全国示范。在近年来发生的多次中强地震中,校安工程和农居地震安全工程等防震工程经受住了地震考验;地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显著提高,多次地震检验表明:云南省已基本具备6级地震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2009年姚安县境内发生6级地震。震后,左门乡干海外村村民鲁连高看着自家仍“岿然屹立”的房子感叹:“要不是地震安居工程,房子就倒了。”姚安自1950年以来共发生了9次6级以上地震,这次地震死亡人数最少。
消除隐患 安定民心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建骨干水源工程、兴山区“五小水利”
山高坡陡,地质灾害多发易发;水多水少,洪旱灾害反复上演。构建地质灾害防治、气象灾害防治、水旱灾害防治等体系,人民最盼望。
2010年隆冬,省政府明确提出,力争用10年时间,投入100亿元,解决好68个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问题,饱受地质灾害侵扰的万千百姓倍感温暖。随之,“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投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体系、全面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等地质灾害防治“10项重大措施”启动实施。短短两年,地质灾害分布状况、危害程度、成灾规律等“家底”摸清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县、乡、村、组4级群测群防体系基本建立,共有群测群防点2万多个,落实监测人员2.3万多人。2010年以来,云南省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61次,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41万元;投入23亿元,德钦、维西、绿春等重点地区的48个重大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和一大批中、小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有效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
兴水利、除水害,提高云南省防汛抗旱能力。建设骨干水源工程,大兴山区“五小水利”,3000多座病险水库纳入除险加固规划,投资8亿多元,南盘江、大盈江、瑞丽江、澜沧江等重要江河和大批中小河流走上综合治理的快车道……云南省防汛抗旱能力在干旱、洪涝频发的近些年交出亮丽答卷:云南省新增蓄水库容12亿多立方米、总库容达114亿立方米,人均供水能力达348立方米,1000多万农村人口喝上“安全水”;737件中型及小(一)型病险水库和大批小(二)型水库除险“康复”……旱魔肆虐、洪涝频发的近3年,云岭山乡金秋的田野稻菽千重,连年增产;云南省没有一人因干旱喝不上水;曾经洪水泛滥的江河湖库成为保一方百姓平安的安全屏障。盈江县平原镇幸福二社村民张权说:“治理前的大盈江几乎年年泛滥,一到下大雨,不要说田里的庄稼顾不上,村民睡觉都睁着眼睛。治理后的盈江大堤不仅保住了大家的安全,还为我们护住了丰收的田野”。
监测预警 防患未然如今覆盖云南省的监测预警系统,让自然灾害的早预防、早避让、早处置成为现实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在提升防灾减灾“硬实力”的同时,监测预警、防灾教育等不能成为“短板”。针对灾害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警信息覆盖范围不全;防灾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等,云南省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等“软实力”建设,有了硬举措。
加大对灾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投入,提高监测预警科技装备水平;完善重大灾情预测预报体系,提高预报精确度;加强气象、水文、地质情况监测系统建设,提高灾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水平。如今,覆盖云南省的云南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等监测预警系统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实时传来千百里外的水情、雨情、汛情、旱情,信息化的监测预警手段,让自然灾害的早预防、早避让、早处置成为现实,发挥出预想不到的巨大作用。
今夏,2010年启动实施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显示出威力。从5月1日至8月30日,共有35个县发布预警759次,发布预警短信5.23万条,启动预警广播286站次,安全转移1.92万人,成功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
构建强大的防灾减灾体系,光靠政府的力量远远不够。改变防灾减灾“政府发挥的力量非常大,而社会参与程度不够”的状况,云南省采取完善社会动员机制等措施,建立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健全群测群防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不留“空白”,层层设防的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4600万云南各族人民撑起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