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6日,第四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在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气象局、科技部、中国科协及中国气象会学联合举办。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副局长宇如聪等领导出席了会议。郑国光指出,气象科普工作是公共气象服务的重要部分,是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发挥公共气象服务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为目标,着力发挥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提高气象科普的能力和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开创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新局面。
第三次全国气象科普工作会议以来,气象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气象知识普及成效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科普创作进一步繁荣;气象科普传播手段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会议指出,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一是要着力发挥气象科普工作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作用,立足于服务决策、服务生产、服务民生,围绕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做好气象科普工作。二是要着力提高气象科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丰富气象科普内容,创新气象科普形式,针对不同受众,开展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工作,努力使气象科普进入千家万户。三是要着力构建气象科普社会化工作格局,加快建立“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气象科普工作新格局,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新闻媒体、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合作的气象科普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合作,加大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力度。四是要着力提升气象科普的能力和水平,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投入,加强对气象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气象科普产品的创作,以及气象科普场馆基地建设、气象科普示范工程建设。
会上,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回顾了气象科普工作取得的成就、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重点任务。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通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联合命名的第三批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名单,与会领导为上述单位授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浙江省气象局、青海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围绕科普工作经验进行了交流发言。(郭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