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浙江文化强省建设十年述评:精神高地上文化强音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2年10月30日 09时05分   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个资源小省,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浙江又都是一个经济大省。

    十年来,民富省强的浙江,以饱满的创造激情,率先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速跨越。人均GDP超过9000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为浙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然而,这还不够——幸福,还得有精神的富足。

    于是,伴随着经济的崛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挺进同时掀起,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造就了浙江精神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精神壮歌

    西湖之妩媚,雁荡之秀丽,天目之清幽,千岛湖之碧波,富春江之山色,钱塘潮之壮观……浙江超乎想象的“美丽”,早就回荡在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赞叹声中。

    当“美丽”两字形容于浙江人时,爆发出的力量,却更让人惊叹——

    “最美司机”吴斌,被7斤重的刹车毂残片划破肝脏,而责任没有破碎,信念没有破碎,整整1分16秒,这位高速大巴司机用精准的方向盘,将车内24位乘客护送到位,并尽可能用平静的语调宣布安全事项,然后,倒下。

    “最美妈妈”吴菊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面对将要陨落的生命,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勇敢接住从10楼坠落的两岁女孩,导致左手粉碎性骨折。

    “最美爸爸”黄小荣,从5米高堤往下跳,爬行10余米,救起溺水女童。

    “最美爷爷”占祖亿,悲壮的一跃一推,用生命解救了溺水男孩……

    美丽的道德楷模群体汇成的“最美现象”,加上“浙江骄傲”、“感动人物”、“平民英雄”等,一同造就了浙江一张张闪亮的精神道德名片。

    溯其源,我们看到了浙江人精神血液里的优良基因。寻其踪,我们发现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搭建的浙江人的“价值观网架”。

    钱江潮,是世界上最壮观的潮汐。人们喜欢把钱江潮涌与浙江精神联系在一起,“临浙江以北脊,壮沧海之宏流”,浙江精神宛如钱塘江水,藏珍纳景,激波扬涛。

    流淌至今,涓涓细流汇成了江海,精神的层面一步步被拓展到了价值观的维度。

    早春二月,“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人”的叩问,拉开了“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5万多份建议稿,23万余条次的价值观词条,1000万人次的积极参与,凝练出了8个厚重的字——“务实、守信、崇学、向善”。

    这是浙江人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在此感召下,无数浙江弄潮儿勇敢无畏,在汹涌波涛中踏浪而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尊重规则,信守诺言,重学善学,用善行善举谱写辉煌。

    在杭州,过斑马线,所有的公交车都会停车让人。

    在湖州,美丽乡村,让老百姓在田园牧歌般的世界里“诗意栖居”。

    在嘉兴,红色讲坛、红色文化,凝聚成创新、奋斗的力量,让信仰的旗帜猎猎招展。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浙江的一次次生动实践,筑起了一方精神高地。在精神旗帜的引领下,一首首壮歌气势澎湃,吹响了浙江文化强省的集结号。

    敢立潮头

    在温润柔美的江南水乡,钱江潮以其壮观雄伟散发出豪迈之气。它的存在,又好比一则隐喻,透露出潜藏在浙江人性格中精神基因:决然,壮烈,敢为天下先!

    金秋十月,15家浙江影视动漫公司的百余部作品亮相2012法国戛纳秋季电视节。199场约谈,40个签约意向,是这个全国唯一以省为单位的参展团体交出的漂亮“答卷”。

    而十年前,浙江影视制作主体只有39家,还不到现在的二十分之一。

    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浙江样本。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在文化体制改革上率先发力,释放出无穷活力,助推文化产业驶向蓝海。

    一年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开启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征程,浙江从此有了新使命: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让我们一起来回溯这条不平凡的路——

    13年前,我省开启了文化大省建设;

    12年前,我省制定了“建设文化大省纲要”;

    11年前,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

    10年前,我省将建设文化大省、发展文化经济写入党代会报告;

    9年前,我省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

    7年前,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

    4年前,省委制定实施《浙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从“大”到“强”,一个字的飞跃,背后却是浙江文化脚踏实地的每一个脚印。

    一个个“第一”,诞生于浙江:

    2011年9月29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控股“浙报传媒”鸣锣上市,这是全国第一家经营性资产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

    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这是中国第一个市值超过200亿美元的互联网企业。

    2004年4月,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成立,这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基地。

    要知道,光是文化资本市场上的“第一股”,浙江就占了5席之多。盘活文化资源,投入市场竞争,浙江正在运用文化产业改造传统产业。近5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20%,2011年占GDP的比重已超过4%。

    文化“引擎”开启,惊艳之处,在于文化产品的魅力四射。

    一部电视剧《后宫·甄嬛传》红遍大江南北,该剧出自80后新生代浙籍女作家吴雪岚之手,她的笔名“流潋紫”已在当代类型文学记下了浓重的一笔。

    还有,与“流潋紫”一样出生于湖州的7位女作家,一起被誉为湖州文坛“八朵金花”。

    还有,温州青年作家群,嘉兴青年作家群……

    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荧屏闹,银幕俏,舞台上姹紫嫣红,文学创作百花齐放,浙江文化春色满园,文化精品集群发力,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应运而生,润物无声,引领风尚。

    海纳百川

    “浙江”,带水的偏旁,注定这是一片与水结缘的土地。

    潮生风气,岸阔天旷。那潇洒飘逸的“之”字型流向,回归到了千里奔涌的终点——大海。

    这片土地上江河湖海的蓬勃交响,也赋予了浙江人开阔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勇气。

    在浙江文化砥砺向前的身影里,我们看到了沐浴着文化阳光的幸福人们,激起了文化创造的无限热情。

    “金色田野丰收歌,街头巷尾文明花。和谐富庶的光明村,咱们的好村庄……”10月中旬,宁波镇海区庄市街道光明村广场成了歌声的海洋,光明村的80余位村民,精神饱满地唱起了村歌《光明引我奔小康》。

    这是浙江首届村歌大赛上的一幕,来自全省11支代表队的43首自创村歌,从心底唱出了浙江农民的好声音。

    与村里的欢歌笑声相呼应的,还有城里的墨香雅韵。

    西子湖畔,从大连来的许颖婵一家流连在湖光山色之中,走完长桥,拐角便看见了一幢别致的建筑,门口打出的是“百代风范——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典藏大展”的海报。

    于是,刚刚免费逛完西湖的这一家子一头扎进了浙江美术馆这个艺术殿堂,享受了一顿免费的“艺术大餐”,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对着如此多的名家名作,许颖婵连连感叹:“浙江真是好地方,能有这么多文化享受。”

    不用百姓花一分钱,“免费”两个字正是浙江公共文化服务的大胸襟。

    已经整整10年,杭州全天候免费开放西湖环湖公园,相继取消了130多个景点的门票。

    这个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湖泊,是全国第一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也是唯一的一个。

    “钱,一分不花;美,一分不少”,游客的感叹让西湖成了性价比最高的景区。

    在浙江,免费开放的远不止一个西湖。

    在全国最早尝试向公众永久性免费开放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的,是浙江。

    在全国第一个实行免费办理图书借书证的省份,是浙江。

    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乡镇有线电视光缆联网,并为全省低保户送上了彩电,免收有线电视费的,是浙江。

    从学术殿堂到农民学堂,汲取知识养分已成为各阶层人们的“必修课”,诞生了诸多人文大讲堂的地方,也是浙江。

    时间在记录:西湖文化广场、杭州大剧院、宁波博物馆等一大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数据可为证:85%的行政村建起了村级文化活动室,超过70%的行政村有了农家书屋和图书阅览室。

    文化惠民,让城乡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激活了全社会的文化自觉。老百姓是文化的受惠者,也成了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建设掀开了自发走向自觉的新篇章。

    宁波鄞州古林镇,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组成的张家潭村文艺队,能演《五女拜寿》、《何文秀》等近10台大戏,还登上了城里的大剧院。

    湖州德清新市镇,317名来自各行各业的热心人组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进乡村、入社区,或传授民间绝活,或表演说唱,成了文化传播的使者。

    长风破浪,云帆高举,沧海浩瀚,星耀苍穹。

    文化这条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舞出了民生幸福的翩跹舞步。

    在精神之光的照耀下,在文化之风的吹拂中,人们许下了又一个愿景:浙江,以跨越的姿态,完成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迈进,演绎出更多的精彩灿烂。(记者 王婷)

 
 
 相关链接
· 赵洪祝:为推动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 浙江前三季度生产总值24215亿元 同比增长7.7%
· 浙江实施4大战略4大建设述评:大手笔开启新发展
· 浙江警方破获网络赌博案 涉案金额高达27亿多元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