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渭河综合治理,正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更好、更快地完成渭河整治工作,就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
在十八大精神的引领下,沿渭各地及建设部门必须更加加倍地努力,向着既定目标,尽快把渭河打造成横贯关中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河滨大道,重现渭河新的历史辉煌。
整治渭河,民心所盼;整治渭河,发展之道。
两年前,时任省委书记赵乐际提出“一定要把渭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省长赵正永指示要“让渭河水患彻底根治”。由此,我省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范围的渭河整治工程,力图通过渭河整治,把渭河打造成人水和谐的“样板工程”。
两年时间过去了,渭河整治工作进展速度之快、成效之好,数字可证、百姓可鉴。
治渭进度:成绩好过预期,日建堤防800米
俗语说,积重难返。这话用于两年前的渭河之困最为贴切。
多少年来,汛也渭河,旱也渭河,臭也渭河,脏也渭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渭河的这些问题不断加剧,也在不断增加着沿岸百姓的生产、生活成本,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安全。
搁置可能造成更大损失,拖延只会积累更多问题。2011年初,省委、省政府果断决定,全面启动了渭河综合整治工程。
“积重”渭河要重返“人水和谐”,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为了推进工作,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总指挥部共召开过七次渭河综合整治工作会议,从这七次会议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治渭工作推进的脉动;看到各级治渭机构不畏难、不懈怠,发挥才智、勇挑重担、攻坚克难的工作作风……
在第一次会议上,参建机构谈的最多的是工程难度之大,在为钱发愁、为地发愁;
第二次会议大家探讨的是建设中的各种经验;随后的会议中,听到最多的是沿线四市一区捷报频频、创新不断、亮点纷呈。
第三次会议时各参建机构纷纷表示五年任务可以三年完成。
第六次会议,明确了治渭目标从一开始的“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提升到“将渭河打造成贯通关中东西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滨河大道”。
在今年11月5日召开的渭河综合整治第七次工作会议上,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公布了最新的治渭进度。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渭河干流在建堤防长度490公里、占建设任务的79%,完成新建加宽堤防长度433公里、占建设任务的70%;
——堤顶道路铺筑56公里,绿化95公里,滩区整治绿化及亲水景观开工建设4处,完成整治绿化滩区面积11619亩、建设人工湖、湿地及亲水平台6049亩;
——杨凌示范区和省江河局已经完成了全部堤防建设任务。
从数字来看,自治渭工程开工以来全省平均每天建成渭河堤防800米。省治渭办负责人欣慰地总结说:“成绩好过预期!”
治渭理念:实践中再提升,打造“大关中”的生态河
“办好渭河的事,‘好’字是目标。所谓‘好’,就是向着人水和谐的目标努力。”省水利厅负责人这样诠释。
“渭河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主脉络,是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为灵动的支撑,它的全面整治必将开启一个崭新的‘渭河时代’。渭河整治中的水利建设,其主要作用是防洪保安澜,同时还要思考如何用人水和谐的理念拓展水利设施的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我们在向其他省市学习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提升,逐步完善了适合我们省情的治渭思路。”
的确,办好渭河的事,绝不是花点钱、出点力就可以实现的。实现渭河两岸的人水和谐,需要一套科学的、合乎自然规律的治河理念。
在渭河综合整治的过程中,我省把渭河整治融合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发展的规划之中,按照人水和谐的建设思路,创造性地运用和总结了一些治渭新理念:
理念一: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
理念二:由防洪减灾向综合利用转变。
理念三:由少水、惧水向亲水、居水转变。
这些治渭理念,综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将渭河打造成贯通关中东西最大的生态公园、最美的景观长廊、最长的滨河大道”的建设目标。
——以百年大计的目标,打造史上“最牢固”的渭河大堤。城市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西安段为300年一遇),农防段为30年一遇。
——在渭河下游建2处蓄滞洪区,汛期给洪水以出路,非汛期成为休闲观光景区。
——在城市段建设滩区公园、滨河公园、生态湿地、健身运动场所、城市绿地等休闲娱乐场所;在农防段有组织地建设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湖泊等,最大限度实现滩区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
目前,我省已在渭河沿线确立建设湿地公园、水生植物带、休闲健身广场、人工水面等11个示范段。岐山蔡家坡段、眉县新区段、杨凌示范区城市段、秦汉新城段、西安草滩段等示范段治理成效初显。
一条“大关中”的生态河指日可待。
治渭成效:人水和谐初露端倪
2012年的汛期,曾经倍受渭河水患之扰的渭南市临渭区辛市镇观西村村民李百丰,多年来第一次在夏秋季节踏踏实实地务农、休息。
“你看这大堤,结实着呢。今年汛期,我站在30米宽的大堤上看着渭河水流过去,心里从没那么踏实过。”
其实,在渭河综合整治的第一年,渭河下游的渭南百姓就已经有所受益。
2011年夏秋之季,渭河遭遇了30年来最大一次洪水,很多水文数值都超过了“03.8”洪灾,但并未在渭南形成大的洪涝灾害,大堤无决口、无垮堤。省水利厅专家总结去年渭河防汛的成功经验时,特别强调,渭河综合整治工程成效初显,为渭河防汛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是成功应对30年来最大洪水的关键。
特别是渭南城区段的树园段,一直是防汛的死角。2011年7月树园控导工程开工,当年8月中旬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全长1公里,主要作用是抵御渭河在这一段90度急转弯后带来的巨大冲击。面对30年以来的大洪水,这个多年的防汛“死角”安然无恙,确保了一方安澜。
在渭河整治第七次工作会议上,省治渭办已明确宣布,渭河大堤明年可全面建成连通。
有了安澜,才能谈及发展。
渭河水患主要发生在下游渭南段,从西安向西沿着渭河逆流而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少渭河边上的水景观,可以看到许多人水相宜的欢乐场面。
11月11日中午,阳光正好。40多岁的张健带着孩子在渭河西安草滩段的一片水域边上钓鱼。他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几乎每个周末都带着孩子来这里玩。
“在这里的芦苇荡里钓鱼,仿佛置身水乡,还能让孩子体味野趣之乐。我希望渭河整治能开辟更多这样的水域,建造更多亲水水景,早日让渭河真正成为当今陕西人的‘母亲河’。”
如今,因渭河治理带动的产业聚集效应逐步显露,一批高效农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开始沿河布局,正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渭河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渭河的事一定能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