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安徽省完成县级医院药品全省统一网上集中招标采购,这在全国是第一家。2013年1月1日起,省集中招标的药品将及时配送到县级医院。继基层医改之后,安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再一次在全国率先“吃螃蟹”。
为切断“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有效降低虚高的药价,安徽省县级医院药品采取了“统一目录、统一平台、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全程监督”的招标采购办法,12月30日,全省统一招标工作完成,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中标的7000多个品规的药品价格,比国家指导价低36.6%。
12月15日,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74个县(市)148家县级医院药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远远走在全国各省市前列。全省在县级医院补偿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通过收取诊察费和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对县级医院执行“零差率”减少的收入予以补偿,目标是“群众负担能降低、医院收入不减少、医保基金可承受和社会稳定有保证”。目前这一做法在全国还没有先例。
为确保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进行,安徽11月1日在21个县启动了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初步统计,截至11月底,21个试点县药品价格同比平均下降20%左右,门诊患者次均药费同比下降6.8%,出院病人次均药费同比下降15.2%。省财政厅于10月中旬将试点县11月、12月的药品零差率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到各试点县,建立新的运行补偿机制。 21个试点县县级医院自11月1日起都执行了普通诊察费政策,调整了护理费、手术费、大型设备检查费等3大类595项项目收费标准,其中降低的大型设备检查费主要是CT和核磁共振2大类共170项,并分别提高了护理类、手术类价格,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体现。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比基层医改更复杂。据省医改办主任余群介绍,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约承担了15%人口的医疗任务,而县级医院担负约70%人口的医疗任务。由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等原因,县级医院普遍面临债务负担重、高层次人才少、医保资金流出县外多的困难。在县级医院改革取得成功,公立医院改革就“大头落地”,医改的主要目标就可基本实现。(记者 陆列嘉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