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较低的能见度导致高速公路被封、机场关闭,严重影响人们出行。气象部门接连发布预警,建议相关部门采取应对措施,为人们安全出行提供合理的“时间表”。这一切得益于气象部门的科学观测和准确预报,更得益于观测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提升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水平,从2010年开始,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专项工作。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赵大铜说:“能见度是雾霾天气判断的主要要素,2011年,我们率先推广使用能见度自动观测技术,并在江苏、广东等省开展能见度自动观测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国家级台站已有200多套能见度仪投入业务使用,观测资料已在省级业务服务单位使用,并逐渐发挥效益。” 能见度自动观测是观测自动化的一部分,气象部门率先在全国推广建设能见度仪,完善能见度自动观测运行和保障措施,推进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的应用服务。
江苏省气象局自2010年启动全省能见度自动观测网建设,并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投入业务试运行。目前,江苏省能见度自动观测网已实现业务化自动观测,实时向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发送能见度自动观测数据。广东省气象局率先在全省8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了能见度自动观测仪。同时,依托海岛自动气象观测站,2012年新增建设了10个能见度自动观测仪,为沿海重要港口和海岛居民提供海雾监测和预警服务。“为确保春运交通安全,我们还开展了公路能见度和天气实景监测,在全省五大高速公路干线出省路段新增建设了6个交通自动气象站。”广东省气象局观测与网络处副处长谭鉴荣说。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相比较人工观测,能见度自动观测是连续的、实时的,观测的可比性和稳定性较好,观测的精度和时间分辨率不断提高,对于提升能见度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