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责任扛在肩上--贵州围绕同步小康推进作风建设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3月27日 09时44分   来源:贵州日报

    同步小康,关键在基层,关键在农村。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今年伊始,贵州省组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选派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自带行李、炊具,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真蹲实驻、真帮实促。2月底,工作队员已经全部到位。

    春节刚过,贵州省经信委党办主任科员陆序就从省城来到“新家”——遵义市务川自治县红丝乡先进村。“这里离县城还有40多公里,食宿在村,虽然条件差些,但就是要像钉子一样‘钉’下来,才能为群众干事、干成事”,谈起驻村工作,这位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员信心十足。

    近几年来,贵州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作风,扎实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基层组织建设年”、“帮县联乡驻村”、“走访帮促”和“同步小康驻村”等活动。广大党员干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超常的发展举措,推动省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形成了“风气要正、作风要实、干部要干”的良好氛围,激发了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激情和自信,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新年新风新气象

    省领导自带干粮顶风冒雪调研,重大工程“静悄悄”开工,单位会议活动大幅“瘦身”

    新年刚过,顶着漫天雪凝,省委书记赵克志轻车简从,自带干粮,到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迤那镇最贫困的大山村、莲花村调研。威宁之行,赵克志访贫问苦最关心儿童教育,开教育座谈会把基层教师请到前台“讲真话”,充分展现实实在在、直面困难、为民解忧的工作作风。

    时任代省长陈敏尔也在年初,冒着雨雪,深入安顺市等多地调研走访企业,慰问老党员、部分困难群众。

    其他省领导同志也积极深入基层调研,特别是注重到困难较多的地方去同群众商量解决问题。调研中一律自带干粮、方便面,精简随行人员和车辆。

    与省领导同志带头进一步转变作风相伴,没有“剪彩”、“锣鼓”,全省400多项重大工程“静悄悄”地开工。

    没有了横幅、看不到彩门,2013年全省“两会”“清新”开幕。会上,代表、委员发言深入剖析问题,不“照本宣科”;写建议、写提案言简意赅,直奔主题……

    为倡导厉行节约,今年机关单位的拜年会、联欢会、茶话会等纷纷取消,有的单位将“年会”变为工作部署会,有的则将节约的经费用于慰问困难群众。

    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省委就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详细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建设诸多重大事项,时间表、任务书、责任人明明白白。

    全省上下咬住发展不松劲的紧迫感扑面而来,切实转变作风的干劲扑面而来。

    贵州在奋进路上锐进腾跃、叠创佳绩,昭示一个“铁的规律”:党风正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兴。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

    省委紧贴党中央精神作出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十项规定。从密切联系群众、精简会议文件、厉行勤俭节约、改进新闻报道、坚持廉洁从政等方面,对省级领导同志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具体要求。

    一条条、一项项,范围广、内容细,力度大、监督严,体现了省委、省政府的亲民情怀和务实精神,体现了贵州进一步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

    省委要求,省级领导同志要率先垂范,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推动贵州省党风政风建设,真正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许多干部党员讲出心里话,规定出台仅仅是一个开端,群众听你怎么“说”,更要看你怎么“做”。唯有自我加压,把一项项细致规定变成一个个具体行动,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激发出务实亲民的正能量,才能赢得群众持久的掌声。

    万名干部“钉”村寨

    向6000个村派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自带行李炊具“驻读”帮扶

    “原来驻村就我一个人,现在来的工作队员既有视野开阔、经验丰富的干部,又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大家‘组’在一起,办法更多、干劲更足,咱们村的小康有奔头。”贵阳市开阳县永温乡永亨村驻村队员李朝林看到新来的伙伴,格外高兴。

    今年,贵州集中向6000个村派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帮助3600个后进村脱贫致富,促进1800个中等村发展提高,扶持600个先进村引领示范。2万名干部和1万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自带行李炊具“驻读”帮扶。而在2012年,贵州就从101个省直部门选派2000余名处长、2万余名机关干部开展“部门帮县、处长联乡、干部驻村”工作。

    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走路,干部多办事、群众得幸福。贵州省要求,驻村干部每月在村工作20天以上,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晚上深入群众家中,话发展、帮发展、促发展。

    毕节市大方县委办驻村干部吴维坤住进星宿乡龙山村村民唐纷明家里。一年时间里,他走遍星宿乡所有村民组,踏踏实实服务群众。“有事,找驻村干部。”这句话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口头禅。

    荔波县甲良镇甲站村党员覃跃军在省国资委选派驻村干部潘仕凯的帮助下,种植了2亩多西红柿,仅此一项收入就达2.5万元。同村返乡农民工莫道明在潘仕凯的帮助下,利用荒山、水塘实现养殖收入5.6万元。

    2012年以来,驻村干部累计帮助村(社区)制定发展规划或发展目标6.74万个,扶持项目15.83万个,传授技术38.25万次,提供信息194.85万条。

    选强人、成建制、建小康是今年驻村工作的一大特点。每个同步小康工作组至少由3名机关干部和1名大学毕业生、农村知识青年组成。

    为防止“葫芦掉在井里”——驻村干部看着下去了,实际还飘在上面的现象,真正使驻村干部住得下、干得好。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让驻村干部真正吃住在村、工作在村,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帮助发展经济,化解基层矛盾,推动建设一批“小康村”、培养一批“小康书记”。

    省委、省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都建立了帮促联系点,带头到联系县乡、企业、工业园区、重点项目、高校、金融机构以及困难户蹲点帮促。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建立帮促联系点3.2万个,推动驻村干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推动经济发展、帮助改善民生、帮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方面动真格、抓落实。

    纠风治散严纪律

    坚决惩治“庸、懒、散”,促进机关效能提升,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上班时间玩电脑游戏、煲电话粥、炒股票,对服务对象“踢皮球”、乱收费……虽是个别现象,却影响极坏。

    机关作风暗访活动,让散漫行为曝光在微型摄像机镜头下。真实记录一些机关工作人员的不正之风之后,紧跟着就是限期整改,跟踪问效。

    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多次指出,要下决心解决好投资者反映较多的问题,切实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庸、懒、散”现象。

    2011年,省委在全省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坚决向作风顽症“亮剑”、向不良行为“开刀”。各部门各单位迅速行动,坚持以发展为上、以民生为本、以务实为先、以律己为诫,靠实干加快建设,靠苦干赢得民心,以过硬的作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

    贵州出台“四要十不准”行为规范,广泛采取群众评议、督导组明查、信息员暗访、新闻媒体曝光等方式进行督查,着力打造保障加快发展的优良作风。一批违规单位受到切实整改,停职、调离、免职和辞退一批违规违纪干部。

    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

    为发展“简政、放权、让利、开绿灯、出政策”,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简化办事程序、下放审批权限,完善便民措施,兑现服务承诺,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目前,省直单位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超六成,非行政许可事项减少超过一半,精减下放审批事项近千项。

    全省1.6万多个单位根据本部门本单位职能职责,以承诺办理事项、优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限等为主要内容,通过报纸、电视、电台、互联网等媒体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接受群众监督,促进机关服务效能提升。

    五级服务实打实

    “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不让群众的声音“静悄悄”

    “没有全程代理工作制,我至少要耽误3天打工赚钱的时间,至少要花费100元钱的车费。两项费用加起来,要损失300多块钱。”清镇市王庄乡塘寨村罗桂田组村民袁继武说。

    袁继武在贵阳打工,他申请办理《一孩准生证》,由于工作时间紧,不能回乡,袁继武就试着给村支部书记李联富打了个电话,让妻子把《结婚证》和照片拿到村里,委托李联富代办。第三天,李联富就把办妥的证件送到他家里。

    群众“动嘴”,干部“跑腿”。这是清镇市“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务重心下沉、服务阵地前移的拓展和创新。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贵州推进五级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建设,实行“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送到群众心坎上,不让群众的声音“静悄悄”。

    省交通运输厅将行政审批事项,包括每一项的项目序号、服务项目、法律依据、服务程序、申报材料、收费标准及依据、承诺时限等内容,全部在窗口《服务指南》上公开,实行“一本通”。

    省发改委优化管理流程,全面建立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效能评估、责任追究等制度,逐步建立服务型机关窗口的服务标准和服务体系,提高工作效率。

    省农村信用社举办业务技能竞赛,开展“四五六”、“1151”评选活动以及“党员先锋岗”、“文明服务窗口”创建等活动,将创先争优融入业务的各领域、各岗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增比进位氛围。

    贵阳市97个市直部门、820个区(市、县)直部门组建工作小组,由主要领导或一名班子成员任组长,持续不断地选派单位三分之一以上的干部到全市116个乡镇(街道)、1590个村(社区)进行挂帮,实现挂帮工作全覆盖。

    遵义市深入开展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三个服务”为主题,形成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共同服务科学发展“五大体系”。

    江口县设立家政服务、社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服务、劳动维权服务、综合服务、残疾人服务等8个“服务接待”窗口,方便社区群众和企业办事。

    贵定法院采取设立“田间法庭”、“午间法庭”、“夜间法庭”等方式,把法庭设在田间地头、设在农户家中,受到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关链接
· 冬春连旱发生以来贵州累计投入抗旱人力8.5万人次
· 贵州省在香港特区举办七场投资贸易专题对接会
· 务川基层组织九个规范化建设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 贵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三次主任会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