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科学的标靶——《应用气象研究计划》解读
中国气象报记者 顾燕杰
农业气象助力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人工增雨作业面积较5年前增加53.9%,效益增加45%;人工防雹作业减少雹灾损失396亿元……自2009年组织编制《应用气象研究计划》至今,中国气象局集全国气象行业优势科技力量联合攻关,在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需求的应用气象研究与业务服务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应用气象是应用气象规律直接或间接服务于人类生产实践的科学,其研究水平直接关系到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服务能力。“在2009年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09-2014年)》中,70%左右的研发任务已经完成,研究计划需要根据新时期的国家需求、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与国际前沿科学发展进行修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2年4月,中国气象局启动《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修订工作,旨在为引领现代应用气象业务的发展统筹组织实施各类气象科技项目提供指导性意见,驱动我国应用气象业务科学发展。”应用气象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周广胜告诉记者。
聚焦前沿 力求解民生难题
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科学利用气候资源、应对突发频发的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应用气象科研与业务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应用气象研究不断深入,气象服务能力快速提升,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尽管如此,目前应用气象的科研水平与业务服务还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当前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对于区域性霾形成过程及其预报成为今后应用气象研究的优先主题。此外,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新变化,气象灾害已经对气象服务高敏感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现代农业、高敏感行业气象服务的科学支撑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周广胜说,“现阶段存在的需求对应用气象研究计划的修订提出更高要求。”
集合力量 服务科研业务发展
“在《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修订过程中,我们组织了来自农业气象、农业气象灾害、次生与衍生气象灾害、环境气象、人工影响天气、能源气象等领域的专家48人,成立了专家工作组。”周广胜说。
专家工作组将应用气象业务能力提升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将我国应用气象研究与业务发展需求相结合,将我国应用气象研究的现状与国际研究前沿相结合,集全行业之力推进应用气象科研业务的发展,致力于实现粮食生产安全、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
“科学计划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计划更好地服务于气象科研业务的发展最为关键。《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的最终目标在于提升我国应用气象业务服务在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整体水平。”周广胜介绍道。
六大领域引领气象业务
修订后的《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涉及农业适应气候变化、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次生与衍生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环境气象监测预报、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6个领域,包括重大专项的6个主攻方向、重点领域的47个优先主题和包含3个主题的基础支撑平台。周广胜认为:“修订后的研究计划内容更为具体翔实,抓住了重大、核心、关键问题,明确了未来应用气象的主要科研任务。”
据了解,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形成机制与风险调控、三维云—微物理过程探测技术与模式研究、大气环境容量与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边界层内风特性及应用关键技术研发、气候变化下我国主要农作物高效利用气候资源的过程与调控机制、区域大气水循环与云降水效率研究等将是未来应用气象研究的主攻方向。
围绕着应用气象服务业务的迫切需求,相关工作人员将着力于研发具有自主产权的农业气象模拟模型,开发新一代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和装备,建立气象服务高敏感行业的致灾临界气象条件指标体系,发展太阳能和风能开发利用的气象预报技术等,为完善应用气象科研业务体系奠定基础。
周广胜说:“《应用气象研究计划(2013-2020年)》的修订强调对业务发展的引领与服务作用。计划的实施将为未来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指明方向,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在气象业务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今后气象部门申报国家级重大项目提供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