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互尊互鉴、全面合作、共同繁荣的中欧新型伙伴关系
——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使论坛”上的讲话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应邀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举办的“大使论坛”特别活动。
“大使论坛”是社科院欧洲所的一个品牌项目,多年来邀请欧洲驻华使节和中国驻欧使节到会演讲,与学者、媒体展开积极互动,在中欧政府和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我对主办方为促进中欧关系所作的贡献表示感谢。
自出任主管欧洲事务的中国副外长以来,推进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是我真诚的愿望和努力的方向。今天,我愿借用这个平台,同各位使节、学者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我很高兴地看到,过去一年多来,中欧关系保持了稳中有进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一系列积极进展。
政治上,高层往来更为频密,互信加深。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一年多来,中欧外长及以上级别的高层交往超过50起。中国与欧盟机构领导人一年之内两次会晤,德国总理默克尔年内两度访华,这在中欧关系史上都较罕见。双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欧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中欧合作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9月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期间,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说,一个新的欧盟与一个新的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几十年前无法比拟的,中欧关系为建设和平与和谐世界这一几代人的梦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上,务实合作稳步推进,成果喜人。尽管面对不利的世界经济形势,2012年欧盟仍保持了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双方贸易总额达到5460亿美元。这已经是“九连冠”的成绩,来之不易。中国企业加快了对欧投资步伐,为欧洲恢复增长和就业作出了一份“中国贡献”。据统计,过去几年中国对欧洲的投资一直大幅增长。去年中国成为年度对德国投资第一大国,对比利时等不少国家的投资超过了他们对中国的投资。双方在新能源、绿色科技、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合作也蓬勃发展。
人文上,交流往来持续深入,亮点纷呈。2012年,中国公民首站赴欧盟人数超过150万,在欧洲留学人员超过20万,现在每天来往中欧两地的航班超过70架次。中国与欧盟机构和一些成员国建立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中欧“文化对话年”、“中法语言年”、中波“中国文化季”等活动和中国作家莫言首获诺贝尔文学奖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今年适逢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十周年。过去十年,中欧在政治、经贸和人文领域逐步确立了三大合作交流机制,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态势,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欧关系的基础更加坚实。今天,中欧关系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展望未来,我们对中欧关系的前景充满信心。
前不久,中共十八大和“两会”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选举产生了中国新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13亿中国人民正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主要依靠我们自身的苦干实干,同时也离不开外部世界的支持与合作。
中国视欧洲为实现“双百”目标的重要合作伙伴。欧洲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处于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对欧洲产品、技术和投资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利益契合点增多,合作空间更加广阔。
中国实现“中国梦”的过程将给欧洲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当前欧洲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应对欧债问题,恢复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在这三个方面,中国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欧债问题爆发以来,中国始终传递对欧元区和欧洲一体化的信心,并通过双边和多边渠道,向欧方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据预测,中国到2015年进口规模将达10万亿美元,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和消费市场,这将为欧洲实现增长和就业提供重要的“域外动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所说,“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
中欧在国际舞台上也将有更大作为。中欧作为世界格局中的两支重要力量,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反对单边主义,主张维护联合国作用和权威,致力于加强全球治理,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双方在反恐、防扩散、气候变化等问题和中东、伊朗核等地区热点上需要保持良好沟通与合作。可以说,在当今世界所有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上,中欧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中欧携手合作将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总之,不论是各自发展还是国际事务,不论是当前还是长远,中欧都是彼此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未来十年,欧洲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作用不会减弱,只会增强。
女士们,先生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欧关系应在更高层次上取得更大发展。我们要以创造性思维,为中欧关系确立更高的目标,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合作潜力,更好造福于中欧双方和世界。
我认为,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国家集团,中国和欧洲应当也可以建立起一种互尊互鉴、全面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伙伴关系。
“互尊互鉴”是指中欧要尊重彼此的重大利益关切,尊重各自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相互包容彼此的不同,相互学习对方的长处,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是中欧新型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
“全面合作”是指中欧不仅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还应开展多边和双边、政府和民间、区域和次区域等形式多样的合作。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既是中欧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需要,也应成为中欧新型伙伴关系的特色。
“共同繁荣”是指中欧要进一步深化利益共同体意识,通过不断深化和扩大合作,共同致力于经济增长,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更高程度的利益融合,共同实现繁荣。这是中欧新型伙伴关系的前进方向和持续动力。
中欧要建立新型伙伴关系,还应努力实现“两个超越”:一是超越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隔阂,在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中开展合作;二是超越传统大国“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在相互适应、开放竞争、互利共赢中共同发展。
我相信,中欧构建互尊互鉴、全面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伙伴关系,将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的典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贡献。
建立互尊互鉴、全面合作、共同繁荣的中欧新型伙伴关系,需要我们共同不懈地努力。中欧双方各个层次应加强协调沟通,积极推进中欧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双方应不断增强战略互信。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的基础。中方将继续坚定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欧洲在国际上发挥重要独立作用。我们也愿在支持欧洲应对主权债务问题上作出新的努力。同时,“礼尚往来”是伙伴之道。希望欧方也以同样的精神,尊重支持中方的核心利益和重要关切。当前,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稳定是亚洲人民的共同心愿,域外国家参与亚洲发展,应该顺应亚洲的发展潮流,顺应亚洲人民的意愿,多做有利于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事。
双方应加强务实合作。城镇化是中欧合作的新平台和增长点。双方应加强共同研究规划,积极推进包括绿色科技、可持续发展、社会管理等内容的大城镇化合作。双向投资合作是中欧经贸合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推进器。我们继续欢迎欧洲企业来华投资发展,同时将鼓励更多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对欧投资,使中欧经贸关系更趋均衡。希望欧方为此创造更公平便利的条件。文化产业合作是事关中欧关系民意支持的“民心工程”,也是中欧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双方应通过高级别人文交流等机制,加强在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双方民众对彼此和中欧关系的认知和理解。
双方应加强国际协调和配合。中欧关系已远远超越双边范畴,具有日益重要的全球影响。中欧应在努力实现各自经济稳定和增长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共同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一个团结、稳定、繁荣的欧洲符合世界与中国的利益。中国是欧洲一体化的有力支持者,不论欧洲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方这一立场从未动摇。我们相信,欧洲当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在渡过难关后必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欧盟机构是欧洲一体化的成果和象征,也是中欧关系发展的枢纽和平台。尽管欧洲还有一些国家不是欧盟成员,但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欧盟机构在协调对华政策、促进对华合作方面的积极作用,一直与欧盟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对话合作。
今年是中欧领导人会晤机制启动十五周年。这一机制对中欧关系发挥了重要的战略引领作用。我们欢迎范龙佩、巴罗佐等机构领导人年内来华举行第16轮中欧领导人会晤,共商中欧发展大计。我们还愿与欧盟机构共同用好战略、经贸、文化等高级别对话机制,使它们对中欧关系发展更加“给力”。十八大确定的中国新发展蓝图与“欧洲2020”战略有很多契合之处,双方应结合彼此发展需要,制订中长期合作规划,尽早启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适时开展中欧自贸区的可行性研究,为双方关系注入新的活力。
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是中欧关系的重要基础。欧洲国家众多,我们同欧洲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当然,这些双边关系并非千人一面,而是各具特色的。欧洲内部的多样性,在中欧关系中有着生动的体现。
例如,中德、中法关系在中欧关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我们愿意继续加强这种关系。今年中法之间将有许多重要外事议程。中方将与法方一道,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有关活动圆满成功、成果丰硕、影响深远。中国同冰岛和瑞士的自贸谈判取得重要进展,我们希望尽快将这两件好事办好。当前中英关系面临一些困难,我们希望英方切实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妥善处理敏感问题,为推动双边关系回到正轨创造条件。
中欧双方有必要不断更新合作理念,创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领域,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去年,我们与中东欧16国成功举办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提出了加强合作的12项举措,建成了合作工作网络。这样的合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契合双方特点,顺应各自需求,政府、企业、地方各层面的合作热情都被调动起来,效果很好。下一步,根据双方意愿,我们将加强双方在各层次、各领域的合作与创新,例如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地方之间的合作,加快落实“12项举措”,用好“100亿美元专项贷款”,确保双方从合作中更多获益。
不久前,中国同一些南欧国家的农业部长在罗马举行了圆桌会,就在农业领域加强合作达成了重要共识,大家商定尽快召开第二次会议,继续推进相关合作。今后如果条件成熟,中国也愿意与其它欧洲国家探讨开展这种透明、开放、符合双方需求和利益的、与时俱进的合作。
最后,我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中欧应妥善管控和处理好分歧。中欧对民主、人权等问题存在不同主张,中欧经贸往来也存在摩擦,这是事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道理,再好的伙伴之间也有不同的看法和想法。关键在于,中欧应该历史和全面地看待矛盾分歧,认识到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最好办法,对话磋商是处理有关问题的最好渠道,努力避免双方的分歧影响中欧关系的大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维护和巩固中欧关系良好发展势头。
当前中欧之间一个突出问题是欧盟坚持对中国光伏产品等展开“双反”调查。这不仅伤及中国企业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打击了双方各界发展合作的信心,到头来也会损害欧方的利益,影响欧盟经济增长和就业。欧盟内部对此反对的声音也很高。应该看到,中欧经贸合作规模巨大,出现一些摩擦在所难免,但双方应当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和建设性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动辄采取制裁措施。我们希望欧方高度重视中方关切,通过平等对话和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努力提升双方经贸合作水平,做大做好中欧合作的“蛋糕”。
女士们,先生们!
我主管欧洲事务后,已11次到访欧洲,同包括在座大使们在内的许多欧洲朋友进行过交谈和接触。同欧洲朋友的沟通越深入,我就越感到中欧之间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合作面远大于竞争,对中欧关系的信心也就越足。我愿与欧洲朋友一道,为建立互尊互鉴、全面合作、共同繁荣的新型伙伴关系,为创造中欧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