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条中小河道治理和20座下凹式立交桥泵站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城区23万个雨水口、1400多个排水口和2100公里管道正在清掏养护;23万人组成防汛抢险队伍……随着汛期临近,北京市各项防汛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记者日前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了解到,2013年市级防汛物资储备比2012年增加了1.6倍。
针对2012年“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水泵、冲锋舟、救生衣等物资储备不足的问题,市区两级2013年补充了2012年消耗物资,并通过自储和代储形式,共储备3429台各类水泵、43141件救生衣、600台发电机、285艘冲锋舟等防汛抢险物资,在市级物资储备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区级储备数量也比2012年增加了28%。
同时,市级共建立14支专业防汛抢险队,其中包括多支城区应急排水抢险和水利工程专业抢险队伍。另建立2支军队抢险队伍,并首次将蓝天救援队纳入北京市防汛应急抢险体系。此外,丰台区还成立了园博园防汛抢险组,设置了避险点,准备了橡皮艇等抢险物资。
轨道交通车站 出入口均设挡水板
据了解,市交通委对9座高速公路泵站进行了升级改造,更新了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水泵和配电设施,设置水位监测和视频监控装置,安排专人值守。6月底前还将完成135条重点城市道路、272座桥梁的病害消除工作,以及高速公路沿线81处易发生地质灾害点(段)的处置工作。同时,5月底将完成现有轨道交通倒灌隐患整改,并在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都储备了挡水板、沙袋等防汛物资,在洞口设置水泵、遮雨棚,防止雨水倒灌和渗漏。
20座下凹式立交桥 达汛期排水要求
在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水利工程建设实施方案(2012至2015年)》中,涉及八大类工程。据了解,方案第一阶段进展顺利,34条28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清淤清障、扩挖断面等工作,汛期达到行洪能力;中心城区20座下凹式立交桥积水治理工程,通过完善渗、蓄、滞、排等措施,汛期达到排水要求;城区将在完成雨污水管道和雨水箅子疏挖、清掏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的检查和复掏,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雨水井汛前全部安装防坠网。
171个重点部位 应急预案全覆盖
据了解,《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已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完善,明确防汛指挥流程,强化了预警信息发布和预警响应措施。同时,4类171个预案也进行了修订完善,主要包括洪水调度、应急抢险、群众避险转移及重点部位防汛安全保障等,实现了水库河道、泥石流易发区、危旧房屋、下凹式立交桥、主要道路、在建工地、地下空间等防汛重要部位预案的全覆盖。其中,大中型水利工程、五大流域、泥石流易发区、下凹式立交桥区、小清河分洪区、轨道交通、园林、道路交通、电力、首都机场、机场高速公路防汛预案全部在市防汛办备案。
“北京服务您” 将发布权威预警信息
根据2013年的汛情预警信息发布工作预案,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在接到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汛情预警信息发布、变更和解除通知后,将立即向公众发出,各媒体单位要在15分钟内播发蓝色、黄色预警信息,5分钟内播发橙色和红色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包括北京电台新闻广播、城市服务广播、交通广播,北京电视台卫视、新闻、科教、生活频道,移动电视、城市电视和地铁电视,“北京发布厅”微博、千龙网、首都之窗、北京应急网,市水务局“水润京华”微博和市交管局的城市道路交通引导屏。各区县政府将在所有旅游景点进行汛情预警播报。市通信管理局将组织电信企业以手机短信形式发布汛情预警。
此外,市民可在手机上下载“北京服务您”客户端软件,接收最为权威的汛情预警信息,并可通过微信转发给家人朋友。
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还将于6月1日上汛、9月15日下汛和较大防汛突发事件发生时,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天气趋势、防汛部署和暴雨应对情况。
相关新闻
2013年发生极端天气和局地强降雨概率增大
据专家和气象部门分析,北京已由连续13年的干旱期逐步进入相对多雨的周期,预计2013年汛期降雨量总体将比常年偏多,极端天气和局地强降雨发生概率很大。
统计显示,2013年1月至5月20日,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1.8毫米,比常年(59.5毫米)偏少47%。春季雨水少,汛期降雨极有可能偏多。北京市气候中心预测,预计2013年夏季(6至8月)北京降水偏多,汛期出现大雨以上量级的降水日有5至8天,比常年(4.8天)和近十年平均值(4.2天)偏多。
附表:北京市2013年汛期(6至8月)降水量预报(单位:毫米)
2013年预计 常年平均 近10年平均 2012年
全市 400-450 380 偏多1-2成 350 偏多2成 472 略偏少
西北部 350-400 326 偏多1-2成 291 偏多3成 323 偏多2成
东北部 420-460 433 接近常年略多 376 偏多近2成 476 略偏少
西南部 400-450 392 偏多1成 369 偏多近2成 600 偏少近3成
东南部 400-450 367 偏多2成 346 偏多2成 455 略偏少 (记者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