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企很多‘走出去’的失败案例不仅仅是制度和投资心态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中国矿业发展模式如何与国际矿业发展模式相契合的问题。”蓝海矿业基金执行合伙人张焱博士在17日~20日举行的2013矿业与财富(北京)高峰论坛暨展览会上表示。
他说,对世界上100多年来工业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消费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金属及所有矿产资源快速消费的时期,矿产资源消耗量与人均GDP增长呈线性增长关系。也就是说,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对金属的消耗量将呈直线上升,而中国未来将保持这种线性增长趋势。此外,英国经济学家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国家人均GDP超过4750美元,该国将从吸引外国投资转向对外投资。就我国而言,目前我国人均GDP正处于5000美元关口,未来对金属的需求和海外投资的需求还将增加。
谈及投资非洲的理由,他表示,非洲拥有多项“第一”,其金、金刚石、铂族金属、铝土矿、铀、钴、铬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多种矿产资源国内匮乏、对外依存度高,是我国未来投资的亮点和重点;同时,非洲的很多矿山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片真正未被开发过的“资源宝藏库”。无论是从这个角度还是资本运作的角度,未来中国对非洲矿业的投资都将呈直线上升。
目前,尽管何种投资模式是适合中国矿企的尚待时间校验,但已经投资和将要投资非洲的企业都必须思考自身拥有哪些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才能确保成功。对此,张焱认为,中国矿业拥有全球较为明显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产业3方面优势,尤其中国已成为世界加工工厂,表现为大量商品对外输出。在这些商品的背后,是已经形成的无数个基于良好技术和团队、极大消耗量以及可靠贸易体系的完整产业链。未来,中国海外投资的真正主力军将是这些做下游和上游需求的产业链,“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买块地、弄个矿权就能发财”。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中国矿业产业链全球平台,并使其具有海外投资渠道、海外开发指导、产业合作伙伴等3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