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贵州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7月19日 09时19分   来源:贵州日报

    教育。“9+3”计划列入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中职学校建设“百校大战”迅猛推进,仅用半年时间已开工建设73所;

    新农合。参合人数3214万人,参合率98.72%;

    城镇保障性住房。上半年完成投资98.1亿元,竣工5.31万套;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去年搬迁入住34454人,截至今年6月,累计完成投资36.45亿元;

    一张张民生账单,一件件民生实事,一项项民生工程惠及万民,描绘出美丽贵州幸福图景。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发展惠民生,以民生促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各级党委政府直面民生关切,践行民生承诺,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17万平方公里的贵州大地上,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甜,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日俱增。

    夯实民生之基——实施教育“9+3”计划

    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针对制约贵州教育的两大薄弱环节精准部署,作出实施教育“9+3”计划的战略决策。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面对重重挑战,贵州教育事业迎难而上。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直言,教育是贵州的一个痛处,经济欠发达的直接结果,是“穷了教育,苦了孩子”。“经济发展可以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创新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低、高中资源不足,是贵州教育发展的最大软肋。2012年,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在全省启动实施“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

    为筹措实施教育“9+3”计划的巨额资金,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向中央争取,鼓励民间投资,压缩各级党政机关行政经费的5%用于支持“9+3”计划的实施,体现着贵州改善民生的态度和干事创业的决心。

    “9+3”计划,“9”是教育“基石”,“3”是就业“支柱”。“9”的重点是巩固提高和均衡发展。

    “农村中学集中到县城、寄宿制小学集中到乡镇”,以中小学校布局优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贵州农村寄宿制学校开工率97.2%。

    “3”的重点是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扩大中职招生和在校生规模。

    2013年秋季学期起,户籍和学籍在我省的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学生,将免除全部学费,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放眼贵州,职教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中职教育“百校大战”激战正酣,日渐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正在构建。

    目前,“百校大战”项目建设已开工建设73所。职教园区建设加速推进,清镇职教城东区贵州工业职院、省建设学校、省机械工业学校、贵阳幼儿师范学校等4所职校实现入驻办学。西区已有贵州交通职院(高职)等8所职业院校开工建设。

    省工业职院新校区新建的实训楼,第一层是3800平方米的实训室,校长董芳有点儿激动:“实训室建成后,不仅可让学生接受专业实训,更能吸引适合的企业进校办厂。”

    学校建到产业园区去,实训车间建到职校来,专业围着产业办,毕业就近找工作……六盘水市、金沙县等地积极探索“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中职教育与产业园区资源共享、无缝对接和互助双赢。

    筑牢民生之依——完善各类社会保障

    病有所医、困有所扶、住有所居。我省各级党委、政府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直面民生关切,践行民生承诺,重点解决这些社会保障的难点问题,书写出一份令人鼓舞的民生答卷。

    医疗保障,让百姓病有所医——

    加大基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让广大群众不再就医难。

    2011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实现村卫生室全覆盖。之后连续两年,我省将乡镇卫生院达标改造列入当年的民生实事,力争“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

    2008年至2012年,包括乡镇中心卫生院达标改造和村卫生室建设在内,贵州共启动了17480个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67亿元。

    如今,行走嶂岭层叠的贵州大地,大山中的村寨,最好的房子是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里,家门口就医的群众享受着现代医疗设备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让百姓不再看病贵。

    2011年6月底,我省1499家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比国家要求提前三个月实现全省覆盖。同时,将基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报销范围。

    从2009年开始,通过历时三年的医改,农民住院就医费用自付比例显著下降,到今年4月,省发改委公布数据显示,全省新农合参合人数达到3214万人,参合率达到98.72%。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

    2013年,9岁的姚林艳在贵阳中医一附院成功施行小儿先心病手术。原本需要5万多元医疗费,受益于新农合政策的实施,费用全免。这让她曾经四处借钱的父母喜出望外。

    全民医保制度框架基本形成。许许多多的群众感言:以前,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如今,新农合让这成为历史。 城乡低保,让百姓困有所扶——

    2011年,贵州在全国首次建立实施的农村低保季节性缺粮户救助制度。2012年,贵州再筹资12亿元,对全省189万因灾缺粮农村低保对象和307万缺乏自救、互救能力的困难群众进行冬春口粮救助。

    为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影响,贵州于2011年1月实行低保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明确当地月同比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涨幅连续3个月达到或超过3%时,启动联动机制,发放价格补贴,调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2013年,贵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筑牢“发放基本保障金、增发特殊补助金、发放救助粮”三道防线,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一系列措施,确保了全省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

    保障性住房,让百姓住有所居——

    2013年上半年,贵州完成城镇保障性住房投资98.1亿元,竣工5.31万套。贵州保障房建设进度不断加快,新开工建设任务已在一季度全部开工并完成三通一平,比国家要求的开工时限提前了9个月。

    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2年,贵州省建设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1万套,解决了32.8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同时,改造农村危房144万户。

    保障性住房工程,正在使中等偏低以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化解。

    贵阳市桐木岭小区居住着来自贵阳市南明、云岩、乌当、白云、花溪等多个区(县)的1500多户低保户和低收入家庭。“我们要让自己和大家在这个小区住得更安心、更放心、更舒心。”今年,与物业管理公司合作,住户王朝忠牵头成立了住户自治委员会,承担起为残疾人等困难户提供家政服务,配合物业管理解决对外交通和用水方面的困难等职责。

    让老百姓“住有所居”,贵州在行动。“十二五”期间,我省计划到2015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01.6万套。

    攻坚民生之要——消除绝对贫困

    作为全国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省份之一,贵州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是贵州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贵州,正打响扶贫攻坚的全面决战,而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这场决战中最艰苦的战役。

    决战贫困,贵州没有退路。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要把抓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之策,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2012年,贵州确定扶贫攻坚新目标,到2016年,20个县(市、区)实现全面小康,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00个贫困乡实现“减贫摘帽”,5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00万人以内。

    作为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的重要战役,2012年,贵州启动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目标是到2020年,对35万户150万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

    截至2013年6月20日,全省扶贫生态移民累计完成投资36.45亿元。2012年度的176个安置点已完成175个,完成房屋21893套,搬迁入住7790户34454人;2013年计划安排的126个安置点,已全部开工建设。

    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党委政府想得周到而长远。贵州因地制宜研究制定了全省扶贫生态移民工程规划,并初步建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配套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户籍、社会管理、住房、就业、就学、土地整治、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后续产业扶持等相关配套政策文件,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统计数字显示,已搬迁的7790户移民家庭,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520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767元。移民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就业渠道有所拓宽,人均收入稳定增长。

    加固民生之本——以全面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

    就业是发展之要、民生之本、稳定之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贵州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低收入和贫困人口多,这就决定了让群众都有事干、有饭吃是最重要的目标。

    “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吸引着一家家外地客商前来贵州投资办厂,返乡民工、当地农民从田间走向车间,从乡村走进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在镇宁贵州顺立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返乡女工向琴琴每个月可以拿到近4000元工资,比当地平均工资水平高出一大截。骄傲她说:“因为我们是技术工人。”

    把全民创业作为“第一富民举措”,贵州人创业风生水起。

    2011年,贵州省出台《关于引导和扶持百万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今年上半年,再次出台《关于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大力引导和扶持大量返乡外出务工人员到产业园区就业。

    全省各地纷纷建立起“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税收减免、资金扶持、职业技能培训……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贴心服务,吸引着外出打工农民工返乡创业,带领家乡父老共同致富。

    2011年底,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制定《贵州省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实施办法》等16个政策措施及配套文件,有力保障“3个15万元”政策付诸实施。

    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型企业已经成为增加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抓手和带动全省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2012年,全省新增微型企业2.89万户,占全省新增私营企业总数的58.6%。

    为确保微型企业“扶得起、活得了、长得大”,各地各部门合力构建微型企业发展帮扶体系,全力提高创业者创业能力,简化微型企业设立登记手续,积极培育微型企业产业园区及创业孵化园,鼓励支持微型企业入驻。

    与此同时,城乡统筹开辟创业就业新天地。

    近年来,贵州立足城市发展,着眼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向城市和农村共同富裕文明迈进。

    2013年,贵州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5年,贵州将着力构建具有山区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体系。

    建设贵安新区、黔中城市群,提升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实施“5个100”工程,其中建设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特色小城镇,打造“四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融合点……贵州城乡统筹发展不断提速。

    随着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特色小城镇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实现转身,或依托城镇建设自主创业,或进城进厂务工,致富路越走越宽。  

 
 
 相关链接
· 黑龙江省政府常务会强调加快职能转变努力改善民生
· 陈敏尔:以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 四川营山县委县政府"蜗居"办公 投入巨资改善民生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