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内蒙古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初步估算,2013年1-5月份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约为723.6亿元,增长5%。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155.8亿元,增长6.1%;生物产业109.9亿元,增长19.1%;新能源产业138.2亿元,增长12.7%;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41.1亿元,增长32%;电子信息产业7.6亿元,增长45.7%;新材料产业232.5亿元,下降4.7%;其他38.5亿元,下降18.2%。内蒙古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了平稳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我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
内蒙古资源丰富,正处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时期,资源依赖和工业重型化的惯性发展思维普遍存在,对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重视程度不够。为了统一思想,提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意义的认识,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支撑作用,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自治区“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奋斗目标。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同时,为了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政府成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各成员单位进行了任务分工,并在自治区发改委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协调,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规划引导、政策扶持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指导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2年3月,自治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在国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的基础上,立足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水平、产业基础、区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提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同时提出了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任务,并在财政投资、金融信贷、税收、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培育、国际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3年上半年,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发展路线图和重大工程。
(三)夯实基础、创新驱动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自治区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区域产业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大专院校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链,促进协作配套和产业延伸。一是继续扎实推进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组织农作物生物育种、乳酸菌与乳品发酵剂、中蒙药饮片及药材质量控制、白云鄂博共伴生矿采选冶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电力测控、无菌药物等6个创新平台项目申请认定国家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二是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工程实验室暂行管理办法》,积极开展自治区创新平台认定工作,在2012年认定15个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基础上,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等三个方面开展了2013年自治区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的认定工作,形成了梯度推进、共同发展的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了稀土核磁共振影像、大型电动轮矿用车、蒙药、玉米育种、通信级塑料光纤、高强有机纤维、高容量热储能复合新材料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具有特色优势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做好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申报工作。与自治区经信委、科技厅联合推荐我区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蒙西高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包头市山晟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包头市华美稀土高科有限公司、内蒙古福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技术中心参加第20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随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区科技成果数量显著增加,2013年1-5月份,全区专利申请2512件,同比增长52.5%,其中发明专利712件,增长51.8%;专利授权1577件,同比增长47.5%,其中发明专利259件,增长22.7%。
(四)招商引智、项目带动
欠发达地区推进高技术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资金不足和人才短缺的问题。首先是加大政府投入,为了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治区设立了专项资金,从2012年起每年拿出5亿元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项目建设以及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引导示范作用。为了加强项目管理,我委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制定出台了项目申报指南、管理办法和评审方案。其次是加大招商引智工作力度,一方面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进区外项目和资金,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引进了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领军人才,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智力保障。第三是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按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组织申报了生物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两只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其中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基金已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批准设立,成为自治区首只国家批准并注资的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新兴产业创投计划的实施对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领域、转变政府投资方式、实现新兴产业与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优化布局、集聚发展
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各地区产业基础和特点,加强特色优势产业链条和产业基地建设。目前,鄂尔多斯和蒙东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生产示范基地;包头已经形成采、选、冶、用(新材料及其应用产业)完整的稀土产业链;呼和浩特、通辽、赤峰已经形成了生物原料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发酵制品、中蒙药、化学合成药等生物产业链;我区风电、太阳能发电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等地云计算数据中心及应用服务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亟待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一是产业基础薄弱、层次较低;二是政策体制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三是投入不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处于全国较低水平,2012年自治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63%(全国平均水平为1.98%);四是创新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我区仅有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国家与地方联合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五是科研力量和人才严重缺乏,全区研究机构仅有91家,占全国的2.5%。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2.7万人,不足全国的1%。
三、相关建议
(一)创新融资方式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需要大胆创新投融资模式。建议国家进一步削减相关行政审批事项,制定出台支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和吸引更多优质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使市场化运作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融资的主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二)实行差别化发展政策
建议国家针对不同地域的产业特点和条件,采取差别化政策,支持西部地区依托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一是体现区别对待。高技术产业项目技术要求高。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建议国家能够分层次对不同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项目进行评估,实行差别化的项目支持标准,对欠发达地区有所倾斜。二是增加西部专项和地方切块项目。针对目前地区之间高技术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问题,建议国家在设立重点领域专项时增加设立西部专项或资源型地区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项中增加地方切块项目。三是加大对我区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需要较为扎实的基础研究作后盾。建议国家加大对我区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资金补助标准。
附: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例
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年6月26日
附: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实例
一、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是集药材种植、蒙中成药生产、销售、研发于一体的现代化民族医药企业,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资产总额为1.66亿元,占地面积200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公司以生产“蒙王”牌蒙药、中成药为主,可生产丸剂、片剂、颗粒剂、散剂、硬胶囊剂、口服液六个剂型、200多个品种,产品行销全国。“蒙王”牌商标以良好的市场美誉度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民营企业、中国中药企业品牌百强、中国中小企业创新100强、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等荣誉。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1800万元,同比增长46%,2012年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
回顾企业几年来的发展历程,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人才引进是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根本因素。
(一)科技创新。多年来,该公司把新产品研发作为企业首要工作来抓。自2003年以来,企业先后完成了国家原三类新药保利尔胶囊、蒙药新药那如三味片、蒙药新药清热八味丸、中药新药回生第一丹丸等新药研制工作,2011年末,公司又完成了注册六类(原三类)蒙药新药蒙红贴膏的研发。从2004年开始,公司进行专利方面的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企业已经拥有了“蒙药水泛丸的制备方法及设备”等4项发明专利,“蒙药煅炭锅”等2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蒙药盒外观设计专利。这些专利为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使蒙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产业链延伸。从2002年起,企业就不断探索蒙药产业链培育问题。力争形成从药材种植、蒙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与研究开发为一体的产业链条。2007年,企业建设了3个蒙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达到14000亩。蒙药的生产也在不断扩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2011年开始,企业在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蒙药高技术产业基地,占地面积224亩,生产规模比目前扩大3倍,生产设备设施全部更新。研发是产业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企业不断完善技术中心建设,2011年在新厂区建设了2000平方米的技术中心大楼,并完善了实验设备设施。企业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以及国内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初步构筑了市场资源配置合理,产业结构布局完善的大蒙药框架,使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走向了集团化发展之路,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
(三)人才集聚。蒙药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和高级人才的加盟,公司通过改善员工的薪酬待遇,加强员工福利以及特殊奖励制度等措施,满足企业业在人才上的需求。三年来,企业引进了硕士研究生3人,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5人,这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在各个管理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
二、内蒙古斯隆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创立于2009年10月,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内蒙古地区一家专业化生产和经营微生物发酵饲料、高效微生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和生物肽饲料添加剂的生物饲料企业,年生产能力10000吨以上,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预处理、菌种培养、液态发酵、固态发酵、高低温干燥生产线,同时还设有独立的饲料常规理化检验室和微生物实验室及先进的研发配套设施,可在不同原料条件下,实现单菌或复合菌的不同等级产品的生产。公司现有的微生物生物饲料、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生物肽系列产品。
公司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专利号:ZL200410004551.1),并承担国家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国家星火项目、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重大项目等7项国家及地方产业化开发科技项目。自公司成立以来,一直秉承开拓创新,以卓越的生物技术开创绿色健康高效的畜牧业新时代为己任,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生物饲料龙头企业。
(一)创新驱动。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公司利用现代微生物发酵技术与复配技术,应用乳酸菌-L.caseizhang、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米曲霉菌、黑曲霉菌等优良菌种产业化开发具有微生态调控和饲料养分利用促进、替代抗生素等多功能的发酵饲料、肽饲料、多效微生态制剂等生物饲料,创造性地将从内蒙古地区马奶中提取的高活性乳酸菌-L.caseiZhang应用于生物饲料产业化生产中。目前已经建立起年产万吨高效生物饲料生物肽的产业化示范工程生产线。
(二)高端化发展。2009年公司投资1658.7万元建设生物肽饲料生产线,2012年在一期高效生物饲料生物肽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投资6000万元扩建二期年产10000吨高效生物饲料双效微生态制剂产业化与示范推广建设项目,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和酶制剂创造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多效多功能的微生态制剂产品,开发具有抑菌、抗病毒、提高免疫力、促生长功能功效的抗菌肽、高活性小肽、酵母多糖等生物饲料高端产品,并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了微生态制剂产品核心技术,保证产品在国际行业领域具有创新性,走产品高端化发展创新之路。
(三)人才聚集。斯隆公司通过多种形式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饲料生产相关企业和养殖业结合,组成一条龙联合攻关队伍,并通过公司期权等股权设计、产学研平台建设合作、奖励前置等内部管理制度吸纳人才,目前公司技术团队共有16人,团队核心成员中有2人被列为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被评为中国十大三农人物,从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单位聘请行业专家12人,组成公司专家顾问团队,通过双方市场、技术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构成产学研合作体系,充分发挥“智囊团”与“信息库”的作用。
三、内蒙古特弘众普新光源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于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注册成立,注册资金5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显示器背光源关键组件复合导光板项目筹建和经营,并逐步向建筑照明领域拓展。
项目总体规划为月产5000K复合导光板项目和年产60万吨PMMA基板的新光源、新材料生产制造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为1181054万元。
本项目引进目前世界上唯一通过韩国三星、LG和日本夏普认证的韩国纳米级无印刷式(NanoImprintingProductionType)复合导光板生产技术,通过整合国际一流生产研发团队,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方式,采用市场化的产业资源整合手段,介入大尺寸超薄复合导光板研发制造领域。与国内外进行的复合
导光板项目相比,本项目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采用Nano技术生产的复合导光板由于厚度较一般产品更薄(可实现2毫米背光源厚度),生产工艺采用同时制作反射板、棱镜板和扩散板的复合导光板生产技术,形成了高清晰度模式,追求薄膜化,提高了亮度和减少了原材料成本,确保了最优秀的图样设计技术,节能环保,实现了复合形态导光板(导光板上叠层扩散板和棱镜板)。
此外,本项目利用国内已通过鉴定的甲醇生产烯烃的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在大路工业园区实现甲醇—烯烃—MMA(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颗粒—PMMA板—复合导光板的完整产业链生产。利用鄂尔多斯地区丰富的煤炭资源,经过多年的产业培育,已经形成了完整煤化工产业链,和初具规模的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生产基地,缩短了从煤变成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建设周期,为进一步建设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能源产业、新型材料、专用化学品的大型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公司的目标是在鄂尔多斯市打造内蒙古乃至全国最大的LED复合导光板和PMMA板生产与研发基地,实现内蒙古自治区在LED高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领域的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四、包头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包头稀宝博为公司成立于2010年,是包头稀土集团与河北新奥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主要从事高端医疗影像诊断设备——医用磁共振成像仪的研发和制造,年设计生产能力为300台。永磁磁共振产品以稀土为主要原料,可有效延长稀土产业链,提高稀土资源附加值。公司凭借稀土等独特的本土资源优势,国际领先的技术,表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公司按照“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与技术整体规划,2011年8月在包头国家稀土高新区建成全球最大的一体化永磁磁共振(MRI)生产基地,所生产的两大系列产品:MPF—3000和MPF—4500,均为自主研发生产,并已获得CE、FDA和ETL等欧美国际认证机构颁发的认证证书。MPF—4500产品打破了日立所保持的永磁磁共振最高的0.4T的场强记录,获得全国发明博览会金奖。该公司生产的MPF—3000型BrivoMR235产品通过了美国通用电气GE医疗集团严格的体系审核,GE公司将该产品作为唯一的永磁磁共振产品在全球销售。
为了加强研发力量,包头稀宝博为公司组建了同行业中规模最大、专业配置最齐全的研发队伍,研发人员超过4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50%以上。核心技术人员是世界磁共振领域的著名专家,完整地掌握了永磁磁共振关键技术,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完整覆盖MRI全部子系统的多项国内外专利以及未公开的专项技术。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即将推向市场的ElixboPM545新一代产品,首次应用了G5代高效聚能磁体技术,正在研制的世界最高场强0.7T永磁MRI产品也即将生产出第一台样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