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蛟龙”号在太平洋再次取得长尾海参等新物种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8月19日 14时05分   来源:海洋局网站

    当地时间8月17日(北京时间8月18日),“蛟龙”号在太平洋国际海底管理局一环境特受区附近海域再次取得长尾海参等新的海洋生物品种,成功收官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作业。

    此次下潜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近底高清观测和摄像,进行沉积物、底栖生物等综合作业,开展生理测试,最大下潜深度为5122米。

    本次下潜取得1只长尾海参、2只海星、2只海绵、1只海胆、1只海蛇尾、1只海葵,5枚多金属结核和2管沉积物样品,拍摄到丰富的高质量海底生物资料,开展了潜航员生理检测,共同完成了相关的舱内拍摄工作。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王春生表示,通过此次下潜,发现该海域巨型底栖生物种类与我勘探合同区、“魏源海山”区、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受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进一步验证了相关巨型底栖生物的分布范围较广。通过对四个区域的对比研究,初步判断未来在勘探合同区开展多金属结核采矿至少对深海巨型底栖生物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在“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第六次下潜结束之际,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第二航段胜利结束,“向阳红09”船即赴密克罗尼西亚波纳佩港补给。这标志着“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航段在进行6次下潜后圆满结束,整个航段“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本体技术状态稳定,未出现新的技术故障,相关问题及时得到了解决;通过加强维护保养,布放回收系统技术状态稳定;船舶各部门拼搏奉献,确保了船舶的正常运转,有力保证了本航段任务的顺利完成。

    据悉,“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在第二航段中,详细解剖了我勘探合同区详勘区内约10平方公里一个小区,对该区域内海丘、海盆、海山岩石露头等不同小尺度地形下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和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观测和对比研究,揭示了结核和底栖生物分布规律;对勘探合同区魏源海山区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观测,为我在合同区进行深海采矿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科学资料。通过对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特受区和附近海域的近底观测,对比了解了环境特受区海底巨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履行了国际义务,树立了我大国形象。

 
 
 相关链接
· “蛟龙”号:经受“四大考验”取得“三大发现”
· “蛟龙”下潜考察太平洋一处“自然保护区”
· “蛟龙”号在国际海底管理局一环境特受区下潜
· “蛟龙”号在海底爬山 发现山麓生物相对较少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