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湖北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打造经济升级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02日 09时35分   来源:湖北日报

    2013年,改革开放步入35周年,“十二五”进入中期评估。

    荆楚大地,面临又一个承前启后的新起点。

    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给湖北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湖北的神圣使命。

    如何理解“走在全国前列”的内涵?

    湖北拿什么实现“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多月来,从地方到部门,从学者到企业家,人们思考时代之问,探寻前行之路。

    湖北信心

    ——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

    在新一轮改革大幕即将开启之际,湖北走到聚光灯下。

    大任为何降临?

    回眸湖北历程,我们试图找寻答案。

    曾经的荣光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湖北在中部绝对领先;然而,从1988年到2004年,湖北连续16个年份的发展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足0.2个百分点;转折发生在2004年,是年至今,湖北连续9个年份实现GDP两位数的增幅,持续年均高过全国3个百分点,湖北在全国GDP排名重回第九。

    反观全国,中国经济由“起飞”转入“平飞”,进入换挡期。当东部慢下来时,湖北态势之稳健,令人瞩目。湖北之稳、湖北之进,服务全国大局。

    “湖北当有足够自信!”武汉大学教授邹薇坚信,未来十年湖北应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她的信心,源自国际视野的比较:

    一些国家在“中等收入水平”发展阶段,如日本在1960-1970年、新加坡在1970-1980年、韩国在1980-1990年,通过在10年左右时间内实施非常有效的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竞争力显著跃升和国民收入倍增,分别创造了各自的“黄金十年”,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目前,湖北发展水平类似于日本1960年、新加坡1970年、韩国1980年准备启动“黄金十年”经济增长时的水平,已具备坚实的推动国民收入倍增的基础。

    2012年湖北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这一水平与上海在2002年、广东和江苏在2009年的水平大致相当。因此,湖北与国内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远比日本1960年、新加坡1970年和韩国1980年与同期发达国家的差距小,湖北进一步缩小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差距具备基础。

    在全省发改系统务虚会上,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分析,当前,湖北省平稳增长的支撑条件没有变,处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态势没有变;特别是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推进,中部板块效应显现;湖北得中独厚,独享内需前沿、国内市场枢纽和内陆开放高地等后发优势,支点地位不断提升。

    “再加上武汉城市圈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改试验区,中三角正在上升为国家战略,农业大省、科教大省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优势叠加,湖北完全有条件走在全国前列。”李乐成如是判断。

    湖北使命

    ——转型发展的改革先锋

    两张图景,曾深深刺痛人们的心。

    一幅是武汉的内沙湖。伴随城市的肆意扩张,她的面积从最早的1275亩缩小至今天的不足百亩。犹如一滴混浊之泪,落入钢筋水泥的丛林中。

    一幅是大冶裸露的矿坑。似斧砍,如刀劈,矿山千疮百孔,山道灰尘弥漫,土地伤痕累累。硝烟过后,采矿区死一般的沉寂。

    经济越增长,环境破坏越严重。发达国家无一例外遭遇过的这一困境,中国如何不再重蹈覆辙?经济增长,难道注定要以牺牲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资源环境不堪重负,仅是现代化征程中的众多忧患之一。

    过度依赖外向发展,带来难以持续的“风险之路”;

    长期徘徊在产业链中低端,带来国际竞争力难以提升的“低端之路”;

    人民不能从发展中分享更多红利,带来人的福利难以增长的“物本之路”……

    忧患有多深,肩上的使命和责任就有多重。转变发展方式,始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源于不变不行的现实忧患。

    “走在全国前列”的湖北使命,意味着什么?

    “全国前列的标准和内涵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绝对指标的概念,有相对进步的概念。湖北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先行一步,走在全国前列;找到转方式的突破口,在变化的程度上走在全国前列。”华中科技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张建华分析。

    在他看来,湖北能否在新一轮深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改革先锋,将是重大突破口。他建议,湖北以两型社会建设、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四化协同发展为转方式的抓手,加大改革探索力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卢现祥则认为,“走在全国前列”很难用具体指标量化,更重要的是传递发展导向转变的重大讯息,不以GDP论英雄。湖北要在转方式上找到正确路径,要在体制机制的探索改革上有突破,要让市场发挥转方式的主体作用,政府重在为企业创新营造环境。

    “没有体制的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经历化蛹成蝶的阵痛,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卢现祥说。

    湖北选择

    ——“加减乘除”打造经济升级版

    “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省第十次党代会举旗亮剑,荆楚儿女摩拳擦掌。

    方向已定,目标已明,剩下的是如何实干。

    诚如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指出,总书记为湖北发展制定了新的“坐标系”和“路线图”,要以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着力破解薄弱环节问题,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充满市场活力的支点、转型升级的支点、绿色发展的支点、民生共建共享的支点。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真转、快转,做好转方式、调结构的‘加减乘除法’,真正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湖北的决策层在思考。

    长于做“加法”,意味着真正做大经济总量。抢抓“黄金十年”、保持全国150%的增长速度的要求不变,年初提出的10%的增长目标不变,“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基调不变。

    勇于做“减法”,意味着真正淘汰落后产能。长痛不如短痛,要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出台的淘汰落后产能的各项政策措施,对那些能耗大、污染重、效益差的落后企业和生产线,该关停的坚决关停,该淘汰的坚决淘汰。

    善于做“乘法”,意味着真正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科技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第一引擎”,为工业、农业、文化、金融装上科技的翅膀,力争产生核裂变、核聚变一样的几何级增长效应。

    敢于做“除法”,意味着真正做到生态立省。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幸福为代价换取当代人所谓的富足。在做大GDP这一“分母”的同时,要做大绿色经济这个“分子”,要让“分子”的增速快于“分母”的增速。

    加减乘除,转变发展方式,六千万荆楚儿女的改革意志将在这里磨砺,聪明才智将在这里迸发!

    湖北,这方底蕴深厚的热土,面临又一次划时代的刷新。

 
 
 相关链接
· 李鸿忠主持会议部署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工作
· 湖北省确定农村公路安保和危桥改造方案
· 湖北省领导集中观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 湖北省政府与华电集团签署页岩气开发合作协议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