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蛟龙”号圆满完成最后一潜 取得藤壶样品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09月11日 10时55分   来源:海洋局网站

    当地时间9月9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北太平洋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区采杞海山区南侧,开展了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第31航次)最后一次下潜作业,首次取得藤壶样品。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刘峰表示,整个航次进行了21次下潜,安全圆满完成预定任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并为世界认识海洋、研究海洋做出了很大贡献。

    “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最后一潜在海底工作6个多小时,航行距离约3公里,深度变化为600米,最大下潜深度2418米。“蛟龙”号在海底进行了近底观察,航行拍摄到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视像资料,采集了8升近底水样、6块富钴结壳,1种2个冷水珊瑚片段、3种3个海绵片段、1个7腕海星、1种3个海百合,并在该海区首次采集到1种2个藤壶,拍摄到了多种高清海底生物和海底地质资料。下潜人员为唐嘉陵、杨波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工程技术人员李宝钢。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表示,通过本次下潜发现,采杞海山2100米以浅海绵种类多、丰度高,说明海山的不同侧面生物种类组成明显不同。

    现场总指挥刘峰用“安全、圆满”来形容试验性应用的整个航次科考工作。他表示,通过3个航段的科考工作,“蛟龙”号共下潜21次,取得了丰硕成果,既为我国深海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视像、样品资料,也为世界认识海洋、研究海洋做出很大贡献。研发人员能够对“蛟龙”号应用自如,使用单位技术人员也在逐步提升对“蛟龙”号的应用水平,这些都说明“蛟龙”号和这支队伍初步具备了科学应用的条件,为“蛟龙”号转入常规化业务运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刘峰强调,发展深海装备,开展深海研究,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和个人力量能达到的,需要全世界携手合作。“蛟龙”号取得的成果,不仅为中国科学家认识海洋提供帮助,而且也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向全世界开放。刘峰说:“‘蛟龙’号不会闲置不用,而是要广泛应用,为全人类和平认识开发和保护海洋做贡献。未来,我们计划邀请其他国家海洋科研人员上船,共同下潜开展海洋合作研究。”

 
 
 相关链接
· "蛟龙"号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 “蛟龙”号将在采杞海山进行2013年收官之潜
· “蛟龙”在采薇海山收获丰富
· “蛟龙”载人潜水器在采薇海山二次下潜收获丰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