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承德生态建设纪实:在贫瘠土地上演绎绿色精彩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3年11月08日 09时48分   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今天的河北省承德市,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8%,被誉为华北“绿肺”,森林资源总资产达1216亿元,相当于人均在“绿色银行”存款3.28万元;在全国“2012绿动中国”活动中,仅评出6个“绿色城市”就有承德;目前全市已形成林果加工、森林生态旅游、园林绿化苗木和花卉以及林下经济等四个产业,今年重点实施的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工程”正在着力推进,一个“天蓝、地绿、水净、城美”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即将出现。

    风沙地中织绿锦

    如今,走进丰宁满族自治县小坝子乡榔头沟,再也见不到“地不打粮,沙子埋房”的“沙进人退”景象了,取而代之的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蓝天、青山、绿树,天地相融构成了一幅美丽画卷。“仔细瞧瞧那条绿色风景带,就是过去的沙丘区。这些年俺们铆足劲植树造林。现在,我们村的绿化率已经达80%!”村委会主任吴喜和说。榔头沟村地处风口,曾是小坝子乡风沙灾害最严重的村庄之一,现在却成了如画的风景地。榔头沟的巨变只是承德京津风沙源地区生态建设与治理的一个缩影。10多年来,承德强力实施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工程,初步建成了滦潮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沿边沿坝防风固沙林等五大防护林。目前,不仅有林地面积33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8%,沙化面积比八十年代减少34.8%;还构建起9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0个省级森林公园,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

    荒山坡上筑富路

    “我们这大山沟,大多都是山坡地,一年下来累死累活也打不了多少粮,总是过穷日子。自从栽上板栗树,日子越来越好了!”说这话的是兴隆县孤山子镇孤山子村的栗农徐敏。他家种植板栗已10年了,昔日不打粮的山坡地,如今已栽满了栗树,年产板栗万斤,年收入达七八万元。“在孤山子镇像徐敏这样靠板栗富裕起来的农户多了。”该镇主管农业的副镇长赵井立告诉记者:“如今,小板栗变成了大产业,去年板栗产量突破1.2万吨,产值达到1.3亿元。”

    孤山子镇仅仅是承德通过种植果树致富增收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果树已成了承德农民的“摇钱树”;林果产业已成为承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浓墨重彩之笔。目前,全市板栗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年产量达到15万吨,已建成46个重点乡镇板栗基地建设。在承德,除板栗树外还重点发展了山楂、核桃、山杏、苹果等果树,全市果树基地面积达720万亩,实现农民人均1亩果。到2017年,以干鲜果树为主的果树面积将达1000万亩、人均5亩果,林果产业将成为农民实现绿色小康梦的支柱产业。

    大山沟里飘菇香

    金秋时节,走进安杖子村,食用菌棚到处可见,空气中弥漫着菇香,成为一道令人称奇的风景。众多国内外客商、专家、创业者们纷纷前来订货、探秘、考察。素有“地无三尺平”之说的平泉县卧龙镇安杖子村,昔日是个连照明电费都交不起的穷山村,现在该村有93%的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每年生产食用菌达300多万盘(袋),年创产值250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5000多元。

    近年来,承德市立足有限资源,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创造出了无限财富和奇迹。目前,全市发展食用菌达4亿多盘(袋),产量40万吨,实现产值42亿元。已形成近50多万人口参与的食用菌产业集群。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发展,承德人发现一个致命问题,以锯末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每年要“吃”掉上亿公斤的木料。如何既要让食用菌产业“吃”饱,又要让绿水青山长存?该市坚持“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循环发展理念,掀起了一次次造刺槐林高潮,形成了“林木→食用菌→废料→菌糠饲料→养殖→畜禽粪便→沼气池→沼渣、沼液→还田作肥料”的闭合式循环经济链,找准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最佳结合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承德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记者 杨金文 通讯员 梁世芳)

 
 
 相关链接
· 河北承德: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
· 河北承德:打通绿色能源瓶颈
· 河北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十年棚改带来生活大变迁
· 张庆伟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到承德市进行调研
· 承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推进大会举行
· 河北承德:打造大型山楂产业基地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