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转型,盘锦巨变!
这种改变,不仅仅体现在如今城市的楼宇更高,功能更加完善;乡村的环境更美,保障能力更强。更深刻的变化在于,“盘锦人从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盘锦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知道该怎样干!”向海发展,全面转型,以港强市——盘锦在新时期的发展主线,赢得了百姓认可、干部认同,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奋力推动着这座资源型城市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锦,色彩鲜艳华美。因油而生的盘锦在转型发展中呈现出斑斓色彩——从“辽河时代”步入“海洋时代”的蓝色思维形成,到崛起全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的银色支撑;从千万吨原油稳产赢得转型时间的黑色坚守,到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带来的红色希望;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生态之路的绿色家园,到构建民生“七大体系”,实现五个“全覆盖”的金色保障。
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说,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盘锦通过实施沿海开发开放、城乡发展一体化、和谐盘锦建设“三大任务”,推进空间、经济、社会和体制机制“四个转型”,坚定不移扩增量、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万众一心创业、创新、创优,转型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和新跨越。几年来,盘锦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总量实现位次前移。在辽河油田连续27年稳产千万吨的前提下,油田占地区经济总量比重,从2002年的53%降到了2012年的23.7%;同时油田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2004年的57%,降到了2012年的23.4%。
从往日单一的石油黑,到今日的色彩斑斓,盘锦这座充满朝气、日新月异的滨海城市正在辽东湾强势启航。
蓝色思维——从“辽河时代”步入“海洋时代”
盘锦建市于1984年。辽河油田总部就坐落于此。因油而建,建市伊始,盘锦便深深打上了“资源型城市”的烙印。
建市后,盘锦依赖油气资源优势,经济实力从全省的“十三妹”一度跃居为“辽老四”。但随着油气资源递减,盘锦的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排名开始逐年后移,地区生产总值连续12年处于一位数增长。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盘锦市未雨绸缪,在资源尚处稳产期时,即将转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于2007年成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
转型的出路在哪里?盘锦市委、市政府把盘锦放在全省、全国、全球的大格局中去谋划,去定位,于再梳理、再判断中逐渐明晰市情:盘锦拥有118公里海岸线,应把沿海的这面旗帜举起来,使之成为城市的最大优势;盘锦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主轴和渤海翼城市,应最大限度地塑造节点城市优势;地处沿海的盘锦城市化的水平和基础条件较好,土地国有化率达到了90%以上;盘锦境内80%为滨海湿地,堪称“湿地之都”,应利用好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做足生态文章。
跳出盘锦看盘锦,决策者最终将发展的目光瞄向了蓝色的海洋,确立了向海发展、以港强市的战略思路。他们以辽东湾新区为牵动,确立了沿海港口城市的战略地位,发展空间从辽河时代步入到海洋时代。盘锦市在描绘建设滨海新盘锦的宏伟蓝图,完成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进程中,构建了从党代会、市委全会到各工作会议一脉相承、环环相扣的运筹部署和推进落实机制。同时,对于制定出台的《辽东湾新区总体规划》、《盘锦市以港强市发展规划纲要》、《盘锦市建设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规划纲要》等重大决策,均经盘锦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固化下来,使发展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一张蓝图绘到底。多年来,盘锦举全市之力加快辽东湾新区开发建设,累计投入超过千亿元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商业设施,新区全面树起了城市、港口、产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形象。随着盘锦海港开港通航、辽河特大桥、向海大道、中华路、疏港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入使用,盘锦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盘锦海港的通航改变了辽宁乃至东北对外开放的格局,使盘锦日渐成为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最近出海通道。目前,辽东湾新区已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新型产业化示范区以及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示范区,一座现代化港口城市正在崛起。海洋时代的来临,强力拉动盘锦对外开放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实际利用外资由2007年的2623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0亿美元、2012年的16.1亿美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
银色支撑——崛起全省首个千亿产业集群
初冬时节,记者先后来到辽宁北方新材料、双台子(华锦)精细化工塑料等产业园区。厂区外,一排排银色的生产设备格外显眼;厂区内,处处呈现着火热的生产场面。在辽东湾新区盘锦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6万吨/年丁基橡胶装置和3万吨/年卤化丁基橡胶装置已开车运行。
盘锦市始终将工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坚持走工业化和工业新型化道路,着力构建追踪世界前沿的高端产业体系,实现了工业的规模化扩张和向新型化升级。
盘锦积极促进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园区为载体、产业链为纽带,布局形成临港产业带,推进石化及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能源装备等主导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壮大。2011年,CP-300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在盘锦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顺利下水,成为国内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升式钻井平台;2012年11月底,盘锦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006亿元,成为我省第一个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产业集群,世界级产业基地初见端倪。在能源装备制造产业上,盘锦生产的钻机、顶驱、旋转导向、特种节能抽油机等主导产品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自动钻机、低温顶驱等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此同时,盘锦着力激活民间资本,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保持了项目建设包装推进一批、签约落地一批、开工复工一批和竣工达产一批的强劲态势。近5年来,盘锦市推进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955项,竣工投产384项,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3项。
黑色坚守——千万吨原油稳产赢得转型时间
盘锦的转型,辽河油田的坚守支撑举足轻重。在经济转型中,盘锦市、辽河油田始终坚持油地融合战略,地方政府积极为辽河油田提供最优的行政服务,辽河油田则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管理、资金等优势,为连续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初,辽河油田站在又一个5年的新起点。油田公司党政班子以思路创新为引领,审时度势,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实际,进行了科学谋划,并最终确立了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蓝图:将“千万吨产量规模、千亿元经济规模”作为发展目标,将建设“百年辽河”作为提振精神的宏伟愿景;既要保证油气持续稳产,又要实现产量规模向经济规模的有效转化。
通过全力打造“千万吨产量规模、千亿元经济规模”国有骨干企业,辽河油田已连续27年实现了千万吨原油持续稳产,为盘锦的经济转型赢得了宝贵时间,赢得了发展上的主动,充分彰显了一个国有大型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红色希望——现代服务业风生水起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盘锦的旅游业再一次升温,刚刚落成的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美轮美奂的生态景致,吸引了上百万的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盘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站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平台上,盘锦着力用旅游业的大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建设跃上新高度,助力城市转型。近两年来,盘锦市相继建成以大商城市广场、兴隆大厦为代表的商业服务中心;以中心医院、全民健身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服务中心;以润城苑、紫润铭都等为代表的居住中心;以辽河美术馆、影视城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中心。同时,他们适度超前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相继投资150亿元,先后完成了向海大道、中华路、惠宾大街、市府大街等37条街路绿化;相继建成辽河风光带、螃蟹沟等13条水系景观带和民生园、幸福园等16个休闲广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208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73平方米。
在做强现代服务业进程中,盘锦始终重视产业招商工作。当前,居然之家、红星美凯龙、佳兆业集团城市综合体、盘锦鹏欣水游城城市综合体等实力型大企业及一批温泉大项目纷纷签约落户。盘锦以高标准规划引领服务业大发展、快发展,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目的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辽宁乃至东北最佳的生态居住中心。红红火火的现代服务业,正成为盘锦又一重要的接续产业。
绿色家园——把城市轻轻放在湿地中
“湿地是上天赐给盘锦的最具核心力、最具竞争力的一个要素。所以我们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充满深情地说。
盘锦是一座建立在湿地上的城市。40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1500平方公里的芦苇荡,1600平方公里的水稻田,全境80%的面积为湿地。在转型发展中,盘锦市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原则,不遗余力地打造出了一个生态模式的“绿色家园”。他们紧紧围绕“生态立市、打造生态和谐盘锦”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城市、农村生态环保建设,实现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今年10月,盘锦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中国十大魅力湿地”,盘锦人的生态意识赢得尊重。在这座城市,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仅在农业生产上,经过多年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盘锦市的生态稻米、绿色河蟹持续得到全国消费者的青睐。以种植和养殖为先导的盘锦农业不断迈向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成为辽宁乃至全国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建市以来,盘锦历届市委、市政府十分珍视这片湿地,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苇红滩”,秉承“把城市轻轻放在湿地中”的理念,追求湿地保护的最高境界,始终高度重视并努力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特别是近年来,盘锦市高擎“生态盘锦”、“湿地之都”旗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湿地,保护环境,建设美丽盘锦,使生态盘锦驰名海内外。
金色保障——构建“七大体系”实现五个“全覆盖”
一切的发展,最终都将指向百姓的幸福生活。盘锦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驶入两位数增长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自2009年以来持续走在全省前列,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在转型发展实现重要突破,经济基础日渐夯实之际,盘锦市更是把民生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加以推进。
近年来,盘锦市坚持每年办一批民生实事,仅最近5年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支出,就达到417亿元,使盘锦社会保障水平、困难人口救助水平都走在了全省前列。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盘锦构建了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卫生服务、住房供应、社会救助、社会养老服务“七大体系”,实现了城乡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5个“全覆盖”。同时,盘锦市积极推进社会转型,打破原有二元结构,成为全省首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一个让全市人民普遍感到幸福、引以为自豪和令人向往的滨海新盘锦正在加快崛起。
盘锦市在经济转型进程中,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既研究自己的发展,又担负起资源型城市转型道路的探索责任。他们将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抓项目、抓人才、抓环境建设,牢牢把握了转型发展的主动权。盘锦市长蹇彪说,我们深刻认识到,就资源型城市盘锦而言,抓发展,抓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就是抓项目;我们就是要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辽东湾新区为龙头、为发动机,加快把盘锦建设成为世界级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具有吸引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港口城市。目前,盘锦市正全面推动工作从发展思路向实际套路转变,从创造优势向释放优势转变,从优化空间向做实产业转变,从凝聚共识向自信自觉转变,城市发展的后发优势迅速凸显。
“今天的干劲,就是明天的后劲。”盘锦市委书记孙国相说,“在接下来的发展中,盘锦一定能从因油而兴迈入以港而强。我们力争再经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目标,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市。”未来,多彩的盘锦将继续向人们展现盘锦的绚烂多彩。(记者 刘景来 吕宝生 高刚 孙万科 刘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