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共中央党校报告厅座无虚席。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应邀作了题为《我国周边海洋形势和权益维护》的专题报告。报告会由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黄浩涛主持。
刘赐贵的专题报告共分为国内外的海洋形势、坚决维护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权益、努力拓展我国管辖海域以外的海洋权益3个部分。刘赐贵指出,海洋权益通常是海洋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主要包括管辖海域内的海洋权益、管辖海域以外的海洋权益两个方面。我国是海陆兼备的大国,在海洋上有着广泛的利益。
在谈到关于国内外的海洋形势问题时,刘赐贵简要介绍了海洋对人类社会的资源、环境、经济、战略价值,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海洋不同权益空间的划分。他指出,从国际海洋形势看,海洋在沿海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各国在海洋领域呈现出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局面。从国内来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的海洋经济、科技、管理、防灾减灾等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海洋外交迎来重要发展机遇期,呈现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特点,在多边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地位不断提升。
在谈到关于坚决维护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洋权益问题时,刘赐贵指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和14000余公里的岛屿岸线,我国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海洋生物物种繁多,海洋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资源储量以及海洋可再生能源蕴藏量可观。但是,我国目前周边海洋权益维护面临严峻形势。刘赐贵围绕着近年来海上维权的热点事件,如日本3·11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和核电站泄漏、康菲石油公司渤海溢油、钓鱼岛维权、黄岩岛维权、反制越南出台海洋法、南海问题、东海资源维权等问题进行详解。
在谈到关于努力拓展我国管辖海域以外的海洋权益问题时,刘赐贵介绍了我国在公海、大洋、国际海底以及南北极的权益及开展的工作。他指出,在我国管辖海域外的公海、大洋、国际海底以及南北极,我国依据国际法也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和合法权益。十年来,共有4艘远洋调查船执行了20多个航次的大洋调查,获得大量宝贵的调查资料;我国全面参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各级机构的工作,成为在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中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有效维护了我国在国际海底的权益;我国至今在南极完成了29次考察,第30次考察和泰山站的建设正在进行中,我国的极地考察能力建设持续快速发展。
刘赐贵还就学员们普遍关心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等方面广阔的应用前景,重组国家海洋局的进展情况等热点问题进行介绍。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工作,海洋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任务任重道远。下一步,国家海洋局将继续联合国内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蛟龙号的科学应用价值,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提升深海勘探能力,也希望有关方面同步加强深海采矿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为人类探索海洋,促进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秋季学期所有主体班次的学员约700人聆听了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