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20时~22时,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信息综合业务监控室内灯火通明,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正在紧张进行着。22时,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副司长赵大铜宣布:“此次全国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顺利完成。”
赵大铜说:“此次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力度之大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涉及到观测、传输、资料、预报和服务等各个业务环节,这改变了以往的业务工作模式,调减了人工观测任务,增加了能见度等自动观测资料,显著提升了地面观测的效益。调整内容包括观测项目、观测时次、编发报任务、航危报业务、观测业务布局和完善观测业务功能和流程。”
其中,所有地面气象观测站保留能见度和雨、雪、冰雹、雾等21种天气现象观测,取消烟幕、极光等13种天气现象常规观测;基准站、基本站的云和能见度人工定时观测时次由每日8次调整为5次,取消夜间观测;所有地面气象观测站取消地面气候月报、气象旬(月)报编发任务,参与国际交换的地面气候月报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统一编发;改革航危报业务,通过提升综合观测资料、预报服务产品共享能力,实现气象信息自动化传输流程,建立新型气象为航空服务业务,替代航危报任务;建立气象信息员、志愿者辅助观测机制,增强本地区更大范围灾害性天气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能力;统筹地面气象观测与其它业务环节,建立综合业务流程,完善观测规范,建立与综合业务相适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
据观测司地面处处长赵志强介绍:“为了评估此次业务调整是否顺利完成,我们重点检查、评估业务调整后一小时,也就是21时整点资料的上传、接收、存储和应用情况,省级主要检查观测系统软硬件切换和资料传输情况,国家气象信息中心主要检查资料接收、入数据库情况,国家气象中心主要测试评估自动观测资料的融合应用情况。调整后将有800多个观测站的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进入业务应用,各级预报、服务部门将从中受益。”
“广大的基层测报员便是另一个受益者。”赵志强笑着说。21时30分,赵志强接到了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气象站观测员杨颖忱的电话。“我从1987年工作开始到现在一直从事测报工作,最让我感到辛苦的就是冬季的夜间观测。我们这冬天平均夜间气温达-30℃以下,极端低温能达-46.9℃。现在好了,全部都由自动观测站上传观测资料,我们再也不用每天夜里挨冻了。太感谢中国气象局取消夜间观测业务了!”杨颖忱激动地向记者表达对业务调整的感受。
“非常感谢全国各省(区、市)气象局和各业务单位的支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地面观测业务布局、业务流程和业务平台调整工作,大力推进观测自动化建设,在2014年将推广云、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等自动观测技术装备,完善资料质量控制措施,充分发挥观测业务的效益。”赵大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