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希望的种子,收获幸福的果实。2013年,西藏自治区农牧业生产各项指标圆满完成,农牧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三农”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农牧业生产:
又是一个丰收年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自治区粮食产量达到96万吨以上,油菜近7万吨、蔬菜80万吨;预计年牲畜存栏2000万头(只、匹),生产肉类32万吨、奶36万吨。农业方面,2013年,自治区狠抓种植业生产环节。全区共播种农作物370多万亩,同时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科技扶持力度,示范推广青稞新品种,积极保障农资供应。
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藏青2000”示范推广项目首席专家尼玛扎西高兴地说:“随着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今年的青稞产量稳步增长,让我们育种工作者感到非常振奋!”
畜牧业方面,2013年,自治区突出重点,不断增强发展后劲。记者获悉,2013年,全区投入国家资金2900多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300多万元,兑现牲畜良种补贴,提高奶牛补贴标准;积极推进兽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创建活动,落实国家投资600万元建设畜牧(渔业)良种养殖场;加强草原生态保护,投资3亿多元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建设;狠抓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及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加强冬虫夏草采集管理,确保群众增产增收。
平均海拔5100米的措折羌玛乡,是那曲地区双湖县最偏远的牧区。2013年,该乡围绕牧业生产做文章,认真落实各项涉牧优惠政策,在深化防灾体系建设方面狠下功夫,不断推动牧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取得了新突破。该乡党委书记陈勇十分高兴地说:“2013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2013年,自治区还积极落实资金项目,不断提升农牧业整体水平。全区农牧业“十二五”规划内项目中央投资已累计到位资金24亿元,累计完成中央投资14.3亿元,2013年衔接落实中央投资8.7亿元。
同时,自治区还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活力。据悉,2013年,自治区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贴息贷款1000余万元,重点扶持国家级、自治区级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24家。预计到2013年底,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总产值将达到21.2亿元,增长10%左右;农畜产品加工工业总产值达21亿元,增长16%。
农牧区建设:
山乡巨变换新装
自2006年自治区实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农房改造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以来,广大农牧民群众纷纷告别低矮潮湿的土坯房,陆续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雪域高原上。据悉,2013年,自治区安排资金8亿多元全力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前三季度,全区建设完成贫困户安居房5400多户、游牧民定居3100多户、农房改造2.7万多户。
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密林深处的林芝地区米林县卧龙镇甲竹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30多座藏式小楼拔地而起,笔直整洁的柏油街道贯穿全村,现代化的太阳能路灯别具特色。该村党支部书记天浩然告诉记者:“2013年,甲竹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在实施安居工程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使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据悉,人居环境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程实施后,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套,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庄风貌整洁优美,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很多偏远地区的农牧民群众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喝上了自来水,还看上了电视,听上了广播,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2013年,自治区继续加快推进水、电、路、讯、气、广播电视、邮政和优美环境“八到农家”工程建设步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记者了解到,今年,那曲地区投资14000多万元,解决农牧民安全饮水问题,截至去年11月,已完成投资9900多万元。
农牧民生活:
芝麻开花节节高
昌都地区芒康县宗西乡达拉村的边玛次旺住上安居房后,开了一家超市,自己当上了小老板,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他告诉记者:“现在,农牧民群众手里不差钱,消费能力强,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我们的生活也是一年一个样!”
如今,农牧民群众的增收渠道越来越宽,收入越来越高,生活也越来越红火。记者从自治区农牧厅获悉,2013年,预计自治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再创历史新高。
2013年,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帮助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自治区还着力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农牧民群众实用技术水平。日喀则地区针对西部9县部分农牧民群众劳动技能水平不高、人均收入较低等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汽车驾驶员等热门工种培训,人社系统技能培训达3600人次,实现就业收入1200多万元。
培训班遍地开花,致富路越走越宽。很多农牧民群众开心地说,安居工程送来了新房子,技能培训送来了致富经。
据悉,2013年,自治区农牧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农牧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0%,城乡居民免费健康体检达200多万人次。山南地区错那县勒乡卫生院医生仁增措姆说,群众看病几乎不花钱,并且随着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设施设备的健全完善,看病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进一步解决,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对很多农牧民群众来说,就医不再难,子女上学也有更优惠的政策保障。2013年,自治区教育“三包”政策标准再次提高,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据悉,这次调整的具体办法是,在现行标准基础上每生每学年定额提高200元,即二类区每生每学年达到2600元、三类区每生每学年达到2700元、四类区及边境县每生每学年达到2880元。
自1985年起,自治区对农牧民子女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牧民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帮助数以万计的农牧民子女圆了“上学梦”。(记者 刘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