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国梦’,是时代赋予广大气象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是气象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国务院3号文件精神的必然选择,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期盼,是气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福祉的必然要求,也是气象部门抓机遇促发展、实现从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跨越的必由之路。”2013年5月31日,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动员电视电话会上,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如是说。
一年来,中国气象局党组审时度势、锐意进取、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开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新征程。各地各级气象部门以“气象工作政府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为抓手,以点带面,全面整体推进气象现代化,取得丰硕的成果。
力度空前 工作政府化进展顺利
全国“两会”闭幕和新一届国务院政府机构组建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视察中国气象局,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提出明确要求,中国气象局向国务院专题报告了到2017年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一年来,气象部门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步伐是如此的扎实和有力:
——中国气象局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研究制定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国家级气象现代化总体方案和省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中国气象局领导先后出席重庆、宁夏、四川、湖北、河南、安徽、黑龙江、吉林、山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部合作联席会,参加北京、福建、安徽、黑龙江、贵州、云南、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现代化工作会议或签署省部合作协议,并与各地党委、政府领导共商推进气象现代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深化合作机制,分别与地方政府以及农业、水利、电力、交通、环保、国土、交通等部门签订推进气象现代化合作协议。
2013年5月,河北省沧州市政府重拳出击,对2012年度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工作落实不力的县(市)点名批评并全面追责,要求切实整改并书面列出明确举措。在河北,气象防灾减灾绩效管理纳入全省各地政府、各级部门日常工作。与此同时,河北省、市、县三级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全部成立,省及部分市、县成立气象灾害防御中心,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覆盖率达90%以上,实现村村有气象信息员。
“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气象现代化工作,加快推动各级气象部门现代化的进程,有力支撑和支持气象现代化的早日实现。”陕西省副省长祝列克表示。“各级政府要切实将气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地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江苏省连云港市副市长吴海云这样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
气象部门不断深化各级政府在气象现代化的政策、规划、组织、部署、投入、考核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开展合作、纳入政府考核、政府会议部署、出台政府文件等形式,推动气象现代化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政府主导已经成为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河北省承德市气象局局长李兴文对此感叹:“市、县领导多次到气象部门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调研指导、指挥工作,协调解决发展地方气象事业中遇到的困难。气象现代化工作受到地方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务实创新 业务现代化成效显著
气象观测是气象业务现代化的基础,气象观测业务改革是实现气象业务现代化乃至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过去每月都要用一两个工作日人工完成月数据文件维护,现在系统可自动生成;过去有关云量、云状等一些人工观测项目,现在改由自动气象站代为观测或取消。”湖北咸宁市气象局观测员王芬芬说。这得益于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调整工作。
“建立合作协调机制,深化监测信息共享和发布,共建大气环境监测站。”这是2013年6月浙江省气象局和省环保厅签署的合作协议内容。双方均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观测设施的共建共享。浙江省气象局不断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战略合作,在与海洋、渔业、林业、电力等部门的合作中,“设施规划建设和信息共享”均作为重点内容得以体现。目前,近3000个电力微气象站、水文雨量站、海上船舶定位信息、环保“气象五要素”和空气质量浓度监测站、测绘GPS/MET水汽监测站等资料已经进入浙江气象业务网。通过打通共享瓶颈,浙江有效提高气象站网密度,填补关键区域的资料空白,减少建设投入和维护消耗。
2013年9月23日11时7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C星送到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真正达到稳定的可满足业务需求的状态,为我国极轨气象卫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一年,得益于气象现代化建设,我国气象预报水平明显提高。截至12月10日,中央气象台降水定量预报(QPF)短、中期时效各量级降水预报准确率较过去3年平均水平都有提高,除中雨量级个别时效预报外,预报员主观预报准确率均高于EC预报。我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平均误差从去年的94公里缩小为82公里,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一年,我国气候预测服务整体效果较好,除了对于汛期主要多雨带位置偏北、降水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把握较好之外,还准确预测南海夏季风暴发时间,以及长江中下游梅雨和华北雨季的时间和雨量。
2013年年初,上海新气象业务楼启用,一个新型的“一体化、集约化、精细化”现代气象业务平台让人耳目一新。该平台分别由天气预报、气象公共服务和一体化信息流3个工作区组成,共设20个业务功能版块。整个平台一改过去“联合体”的形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浑然一体”。其业务组织模式遵循气象业务本身的客观规律,以上下游需求为纽带实现气象业务的“无缝衔接”,统筹全局所有的业务资源,通过版块分门别类、各有重点的合作,发挥出整体的合力和效益。汛期,上海市强对流天气预警时效稳定在30分钟以上,广东省、北京市暴雨预警提前量分别为48分钟、38.3分钟。
这一年,8个国家级业务科研培训单位按照党和国家需求、事业发展要求、国际先进水平这三个坐标优化顶层设计,研究制定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和指标体系。多地气象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台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及评价体系,逐步开展气象现代化指标考核评估;同时突出地方特色,完善综合监测站网,升级信息技术,提高资料可用性,提高预报准确率,扎实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预报预测等业务能力提升还得益于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一年来,从国家级业务单位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局,都致力于完善科技驱动气象业务服务发展机制,依托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等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支撑能力;加强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加强科研、业务、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创新或技术攻关团队建设,推进团队科研成果业务转化的考核和跟踪评价。气象部门还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以及农业、水利、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探索跨行业合作机制,努力提升联合攻关水平和成果应用能力。
积极探索 服务社会化不断推进
这一年,各地气象部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气象服务,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为切入点,充分对接社会、部门信息发布资源,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北京“7·21”特大暴雨让人记忆犹新,而在2013年汛期,北京市气象局圆满完成北京市委、市政府“不泡一辆车、不死一个人”的总体要求。市气象局通过完善短时临近天气监测预警一体化平台,建立“三道防线”“三重提醒”“三个阶段”工作制度,创新建立“1+2+3+N”分强度、分区域、分时段的“渐进式预警”“递进式预报”“跟进式服务”的预警服务模式,提高了突发性天气的气象服务针对性。
“秋风相伴,秋雨助兴,气温降了,注意保暖……”这是广东省茂名市信宜气象台于2013年10月30日发布的一条微博。该县气象局微博已在腾讯、新浪进行实名认证并积极开展气象服务。目前,广东省气象微博群实现省、市、县三级微博实名认证,全省在腾讯、新浪官方认证的微博138个,其中县(区)微博94个,粉丝近400万人。除了报纸、电视等,各地各级气象部门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向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极大增强了气象服务的亲和力,让更多人关注气象、理解气象,推动气象事业的发展。
各级气象部门深化部门合作,创新机制,以基层单元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为切入点,深化气象防灾减灾职能。浙江共建有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1332个、示范村(社区)1029个、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973个,推进监测预警“全覆盖”县试点创建。重庆市气象灾害应急准备乡镇(街道)认证率为73.8%,确认了3000多个气象灾害敏感单位、34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江苏强化科技服务工作规范管理,制定14类气象科技服务统一标准流程,重新核定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收费标准;北京市气象局加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领导小组,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并正式实施;浙江省出台《提高气象审批效率助推经济发展的意见》《气象行政审批入驻开发区、中心镇办事窗口指导意见》等,设立审批窗口121个,在28个中心镇设立审批窗口。
在装备社会化保障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北京市气象局确定大型专业设备以自主保障为主与生产企业技术支持相结合、普通专业设备以生产企业为主、通用设备以社会服务公司为主的工作方式,气象预警塔、社区电子显示屏、城近郊区及部分远郊区县区域站的社会化保障工作已正式实施。江苏加强地市级保障机构、队伍建设,风能铁塔、交通气象站、自动土壤水分站等实现社会化保障。上海全面实施常规气象仪器装备维护业务外包服务。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气象人将继续振奋精神,提高本领,用双脚丈量理想,用一寸寸的耕耘与坚守,把发展之路走稳走实,让“中国梦”气象篇章更精彩。(中国气象报记者 张明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