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可以欣慰地向祖国和全国人民报告:一个崭新的玉树已傲然屹立在雪域高原上!”2013年11月3日,在玉树扎西科草原举行的玉树各族群众庆祝灾后重建工程竣工大会上,青海省委书记、省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激情澎湃地宣布。
2010年6月——2013年10月,玉树灾后重建的起迄年月。其实,除去三江源高寒草原上三个漫长的冬季,实际有效工期不到两年。
在不到两年的有效工期内,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对口援建省市和央企及部队的大力支援下,青海人上下一心、奋力拼搏,完成了迄今为止人类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的最大规模的重建;在不到两年的有效工期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重建目标,省委省政府以“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的坚定信念,坚持科学依法高效和谐重建,全面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
在全世界目光的聚焦下,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在全省群众的期望里,省委省政府交出了令人赞叹的灾后重建答卷。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运筹帷幄,强力推进规划落地,演绎了“一张蓝图到一座城市”的重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玉树灾后重建。震后一个月,迅即出台了《关于做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
震后不到两个月,制定颁布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了“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主要任务,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并提出“要把玉树州府所在地结古镇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的中心城市、青海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
针对玉树特殊困难条件,党中央国务院确立了“由国家出资、由援建方建设、由地方提供服务保障”的特殊援建方式,做出了北京市、辽宁省和中建、中铁工、中铁建、中电建4家央企以及部队对口援建玉树的重大决策。
2010年6月20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西宁召开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会议。会议宣布成立国务院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小组,负责协调重大问题,指导重建规划落实。对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和对口援建工作做出了及时、科学、全面、有力的部署。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建目标和重建规划,2010年4月20日,地震发生后第七天,时任省长骆惠宁主持召开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灾后重建规划协调小组。骆惠宁亲自担任了省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从那一天起,省委省政府一手抓玉树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在遍地的瓦砾中,在抢救生命的重负下,新玉树的雏形已经描摹出最初的一笔。
省玉树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担负起了重建指挥中枢的职责。一道道指令从这个中枢迅速发出,一条条讯息向这个中枢高速回馈!
必须谋定而后动、纲举而目张。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建目标和重建规划,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保护生态、体现特色,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保证质量、厉行节约,自力更生、多方支持”的重建原则,重建工作领导小组更始终坚持着这样的理念:注重以科学规划引领重建,注重发挥政策支撑作用,注重创新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注重加强项目管理,注重推动廉洁重建,注重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在强有力的推动下,重建规划迅速落地,重建工作迅速展开。
让我们随意地摘取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记录:
2010年5月16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灾后重建对口援建、建材保障、运输保障、施工保障、现场指挥调度等五个工作方案。
2010年5月24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玉树县结古镇(市)总体规划》。
2010年6月15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出台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投资计划”、“资金安排”、“项目管理”、“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管理”等意见。通过《关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进重建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成立灾后重建城乡规划委员会的请示》。
2010年6月17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批了《玉树县结古镇(市)总体规划(灾后重建)》以及玉树重建“农村牧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防灾减灾和生态修复”、“市场服务体系”、“土地利用”、“文化遗产恢复抢救”等8个专项规划。
2010年7月6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批准《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城乡住房建设专项规划》。
在重建领导小组的科学决策和强力推动下,迅速确定省内西宁、海东、海西、海南4个地区和11家企业援建玉树其他灾区;
建立一线工作机制,由州县乡干部与社区干部共同组成片区管委会,全面实行“一线工作法”;
成立了州县项目管理办公室和省州县三级联合审批中心,对重建项目实施全过程、全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控,建立由专业质量监督、工程监理、党政干部、群众代表和业主“五支队伍”构成的工程质量监管体系,严防重建过程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
2010年下半年,让灾区群众温暖过冬成了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头等大事,十月会战,群众过冬安置有条不紊;
2011年5月,在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部署和指挥下,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学校建设全面展开,随即在下半年又掀起了城乡居民住房“百日攻坚”战役,住房建设由此快速进展;
2012年,灾后重建如火如荼,结古镇居民住房攻坚战随即打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又及时召开多个会议,强化工程质量、成本控制、安全施工和资金管理,工作千头万绪,但重点始终掌控在重建领导小组手中;
2012年下半年,在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强力指挥下,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和居民区配套设施建设骤然提速,为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原则做了最科学的诠释;
2013年,收官之年,重建工作全方位推进,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科学决策,指挥若定:生态恢复、住房建设进度、工程质量管控、各类设施配套、医院、学校等民生项目提速……至9月底,主要重建项目基本完工!创造了质量与速度并重、当前与长远并重、建设与生态保护恢复并重的玉树重建奇迹!
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缜密安排,统筹兼顾;身先士卒,强力推动,由此诞生了一张蓝图生长为一座城市的人间奇迹!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攻坚克难,在高原极地创造了令世人震撼的奇迹
若干年后,当人们回望那艰苦卓绝的三年,一定会感叹,在地处偏远、制约条件最多的青藏高原腹地,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上下,不断攻坚克难,组织实施的那一场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
玉树灾后重建条件之苦、困难之多、情况之复杂,世所罕见。
玉树重建是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的大规模灾后重建。境内平均海拔4100米以上,寒冷时间长达7、8个月,援建施工人员劳动效率降低,各类机械设备实际功率只有平原地区的60%左右。
玉树重建是在制约因素最为突出地区开展的大规模重建。全年有效施工期只有6个月,而且结古镇地处狭小的山谷之中,镇区两侧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隐患突出,设计施工难度大,居民过渡安置任务重,重建所需技术工人、专业人员以及熟练劳动力需要大量调进。
玉树重建是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实施的大规模重建。玉树境内有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隆宝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乃至亚洲生态系统最脆弱、最原始的地区。最大限度保护好生态环境,成为重建无法回避和无可推卸的重大责任。
玉树重建是在保障能力最为脆弱地区实施的大规模重建。玉树水、电、路体系不完备,没有大电网覆盖,全州13座小水电站供电负荷仅3.09万千瓦,重建所需建材、粮食、蔬菜等大部分都需从820公里以外的西宁长途拉运。
玉树重建是在建设用地极其有限和土地权益最为复杂地区实施的大规模原址重建。结古约12平方公里的镇区常住和流动人口达10余万人,城市扩展空间极其有限。而且又是连接青、藏、川3省的商贸物资集散地,地价水平高,客观存在的价格差异使征地拆迁成为重建面临的最艰巨、最复杂的工作任务。居民宅基地占地比例高,土地调整难度大。结古镇土地权益关系复杂,震前土地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土地公有观念淡薄,由此更加大了征地拆迁、规划落地、意愿锁定和重建项目推进的难度。
玉树重建是在民族宗教工作任务最为繁重复杂地区开展的大规模重建。全州38.51万人中藏族人口37.64万人,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州之一。玉树又属于全民信教区,境内寺多、僧众、分布广、影响深,和谐重建任务繁重。
面对重建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三年多来,省委书记、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骆惠宁一次又一次深入重建现场。他30多次来到灾区现场指挥:实地调研,把握重点工作;深入群众,纾解民心民情;科学决策,推动重建进程;高瞻远瞩,掌控工作大局……他的足印踏遍了玉树每一片火热的工地,每一户温馨的藏式新居;他的心中,牵挂着工程进度、建筑质量、生态保护、资金运作……更牵挂着居民住宅能否入住、严冬取暖有无准备、孤寡老人和失去亲人的孩子们是否妥善安置、乡亲们的大棚种菜长势如何……他27次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与领导小组其他成员们一道,科学研判形势,认真谋划对策,用辛勤和智慧,不断破解重重难题,不断推进重建进程。
面对重建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省委省政府首先将住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作为检验重建成效的首要标准。
2010年5月4日,震后第20天,玉树禅古、甘达两村新社区建设便进行了奠基。当年秋,两村群众喜迁新居。
2011年5月16日,骆惠宁在结古镇调研居民住房建设情况时强调,要进一步深入宣传政策、抓紧征地拆迁、加强施工设计、统一住房构造和用材标准、及早锁定群众意愿、抓好"大小市政"对接、加快项目审批、及时拨付资金、优化工作流程、合理调配施工力量、强化工程质量监管,确保结古地区居民住房建设又快又好地顺利推进。
2012年9月25日,骆惠宁主持召开省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他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把加快住房建设放在首位,协调推进水电路等居民区配套设施建设,确保10月底前完成住房重建任务,并广泛开展“新玉树新市民”教育活动,适时组织搬新家、拆帐篷、清环境,不断提升新玉树管理水平。
如今,灾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住房成为最能体现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地域风貌的亮点工程,灾区群众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面对重建的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和重要性,省玉树灾后重建现场指挥部连续三个冬季在西宁集中办公,变漫长的冬闲季节为“大会战”季节。省现场指挥部各工作组、玉树州县和各援建单位按照“工程管理法”、“当面对接法”、“一线工作法”的要求,落实和解决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审查审批、新开工项目的时序安排、进度计划以及施工力量、大型设备和建材、电力、物资保障等影响重建的各类前期问题,为完成来年目标任务提供基本保障。
从灾后重建"启动之年"的当年完成"两个大部、一个全部"(即:大部分需重建的农牧民住房基本建成,大部分需重建的城镇居民住房开工建设,所有需维修加固的城乡住房全面完成修复),到"关键之年"实现重建任务"大头落地",再到"决战之年"的"三年重建工作主要任务基本完成",直到"收官之年"的"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全面完成"……
在不断攻坚克难,破解难题中,省委省政府指挥若定,在高原极地创造了让世人为之震撼的一连串难以置信的速度和奇迹。
三年来,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取得了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建设双丰收
伴随着三江源的晨曦,一片片崭新的藏式民居上空炊烟袅袅;孩子们背着书包,欢欢喜喜地走进坚固漂亮、教学设施一流的新校园;汽车在结古镇四横十五纵干道上有序行驶;通天河畔的温室大棚中,村民们已开始辛勤劳作……
到今年10月底,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1248个重建项目已全部建成,全社会投资达到420多亿元,灾区城乡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
39149户城乡居民已经入住新居,水电路设施配套,服务功能完善……灾区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94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成投用, 63项医疗卫生重建项目投入运行,65个文化体育影视项目全部建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硬件水平跃居藏区前列;
"四横十五纵"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建成,给排水、燃气、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建成运营。电力保障能力比震前提高近2倍……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48项特色产业和服务业项目全面竣工,7个独立商业区和两河景观带商业区投入运营,一批节能暖棚、畜用暖棚和规模养殖小区相继建成, 9个旅游商贸产业重建项目全面完成……特色产业优化升级。
93项灾后重建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灾区18条泥石流沟和4段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提前一年完工,城市绿化面积增加到432公顷……生态环境治理取得实效。
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和56个省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全部通过验收,93座受损宗教活动场所、僧舍和寺院公共用房全部得到重建或维修,生态移民和农牧民技能培训3万人次,2.9万人实现脱贫……和谐家园建设成就突出。
"玉树灾后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全面的提升,是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协同建设。"在历时三年的灾后重建中,省委省政府始终遵循着这一原则,准确把握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凝聚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精神家园的重建来促进物质家园的重建,促进灾后玉树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在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临危不惧、勇往直前、舍生忘死、感人至深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们中的18位同志已经永久地长眠于三江源头的大地上,他们的精神也永远是我们心中闪亮的旗帜;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三年来,伟大的中国梦,"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激励着雪域高原的干部群众英勇奋斗,教育引导着灾区群众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知恩感恩……
回眸来时路,是一面面鲜红的党旗坚定了我们的信念,引领我们奋勇向前;是先进典型的崇高净化了我们的心灵,洗涤了我们的灵魂;是中华各族儿女"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凝聚力给我们以温暖;是自强不息感恩奋进的信念给我们以重建家园的不竭动力。
今天,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集中迸发出重整山河、重塑心灵的强大力量。恢复重建激发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共同理想唤起的精神体认与凝聚,灾区巨变催生的民族自豪与自信,升华为我们这个时代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定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和奋力建设"三区",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