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地方政务
 
攻坚克难奋发有为—扫描青海2013年旅游十大亮点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16日 09时39分   来源:青海日报

    2013年,是青海旅游实施“十二五”倍增计划的攻坚之年,是青海旅游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的一年。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旅游市场形势的严峻考验,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青海旅游业切实发挥在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中的推动作用,以“全省旅游消费和服务提升年”为主题,高举“大美青海”品牌旗帜,全力打造“大美青海”升级版,持之以恒坚持项目建设,依法治旅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旅游消费水平提升,着力加强旅游行风建设,提前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旅游目标任务。

    亮点一:全年旅游各项指标超额完成

    2013年,省旅游局确定以“全省旅游消费和服务提升年”为主题,注重提升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分析旅游市场变化,牢牢掌握旅游市场主动权,明确提出“打品牌、扩市场、促消费、稳增长”的有效措施,集中实施了两轮旅游市场提振措施,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促进全省旅游业稳步快速发展。全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780.43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完成年计划的103%;实现旅游总收入158.54亿元,同比增长28.1%,完成年计划的107%。其中,省外游客1021.6万人次,占全省游客总量的57.3%。全省游客人均花费890元,较去年人均增加108元。

    亮点二: 《旅游法》宣传贯彻扎实有效

    《旅游法》颁布实施后,省旅游局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全省学习宣传贯彻《旅游法》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宣传贯彻实施方案。邀请国家旅游局专家在西宁举办了全省旅游行业学习贯彻《旅游法》专题讲座。西宁市、海东市、海北州、海南州等地举办了学习《旅游法》及系列宣传咨询活动。全省各地区在旅游旺季和黄金周期间,结合《旅游法》的宣传贯彻,加强联合执法,对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进行明察暗访,整治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环境。根据《旅游法》修订了《旅游市场检查规范》、《旅游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及时受理旅游投诉,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通过“送教上门”等活动,赴各州市旅游局宣讲、解读《旅游法》。发放文明旅游、理性消费宣传资料,提高旅游者文明素质。

    亮点三:强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加旅游供给、实施“倍增计划”的重要内容。全年全省旅游总投资65亿元,同比增长18.9%;到位资金25.7亿元,同比增长17%。以国家级和省级度假区建设为动力,推动有关地区和重点县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服务功能。以5A级景区建设为抓手,加快藏医药博物馆群、互助土族故土园、金银滩—原子城等景区创建工作。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新续建宾馆39个,总投资达20.7亿元。其中,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6个、四星级14个。继续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在全省公路交通干线、重点景区和星级乡村旅游点建设旅游厕所。今年安排旅游厕所103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青洽会”共签约旅游投资项目4个,总资金19.6亿元。

    亮点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促进青海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召开全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进会。全省各地也相继召开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题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工作方案,并制定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在项目建设、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品牌的打造、“非遗”项目、书籍、演艺节目进景区及特色旅游商品研发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推动和探索。省旅游局共投入1.02亿元用于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各地举办门源油菜花文化旅游节、金银滩自行车旅游节、“五彩神箭杯”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暨达顿文化节、“黄河千里风情线相约在西宁”等活动。全省60%的3A级以上景区实施了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同时,均设立集展示、销售、现场演示于一体展演和旅游特色商品区。全力推进贵德“七彩峰丛”景区实景演艺节目。

    亮点五:旅游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旅游业形势的新变化,集团消费下降、内需不足、旅游消费意愿预期减弱等不利因素影响,省旅游局深入基层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科学研判形势,深入谋划,审时度势,调整思路,全省旅游业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有增”的生动局面。在宣传促销、拓展客源市场、品牌建设上,继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推出新版旅游宣传广告,使“大美青海”品牌更加深入人心。组织旅游企业开展“大美青海”系列行活动,扩大重要客源地旅游市场。组织引导各地区赴对口支援省份宣传推广,打造“大美青海”品牌下的八大系列旅游品牌。加大互联网、微博等新兴媒体宣传,举办中国“十大名网”青海行等活动。重点推动旅游产品换代升级,主推休闲度假型产品,开发适销对路、符合老百姓意愿的大众产品,重点推出自驾游、自助游、避暑游、乡村休闲游等一系列线路产品。同时,引导旅游企业,转换经营思路,推出面向大众的旅游产品,面向老百姓的特色餐饮,面向休闲度假的主打品牌,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发展。

    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方式正在实现由点的增长扩展到面的增长,由接待型向自游型转变,由集团消费向自主消费转变,由观光型向休闲型转变,由数量推动型向质量提升型转变。

    亮点六:环湖自行车旅游方兴未艾

    近年来,省旅游局加快旅游与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利用“环湖赛”的品牌效应,让游客体验自行车旅游的魅力。目前,海北州共有自行车租赁行16家,拥有自行车3100余辆,比2012年新增自行车1690余辆、增幅达219%。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健康、时尚的新型旅游业态,创新和提升了环青海湖自行车旅游为主的高原生态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产品品质,成为青海湖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被业界推崇为“中国十条最佳自行车骑行旅游线路”之一。

    亮点七:激情自驾成青海旅游重要增长极

    大美青海,自驾车旅游的天堂,日益成为全省旅游市场主流产品。2013年以来,根据《青海省自驾车旅游产品规划》,推出环青海湖浪漫之旅、祁连山风情、三江源生态体验、柴达木激情穿越之旅等多条自驾车旅游精品线路,满足自驾车旅游消费,加大了自驾车营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密和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等功能。目前,进青自驾车主要来自甘肃、宁夏、四川、陕西、新疆等周边省区。以西宁市为核心,有效带动了自驾旅游市场快速成长。去年来青自驾车55.37万辆,同比增加21.2%。

    亮点八: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2013年以来,乡村旅游成为青海旅游的新增长极。青海省不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坚持多措并举,加大引导扶持和规范,乡村游兴起并逐步提档升级。按照《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与评定》地方标准,实现了乡村旅游标准化管理。建立了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点网上联盟,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典型。在全省树立了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新评定三星级“农家乐”62家、四星级84家。西宁城北区乡趣农耕文化生态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湟中县被评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新评定23个乡村旅游接待点为省级示范点。全省形成了以乡村旅游为平台,休闲农业、餐饮住宿及其配套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链。目前,全省现有“农(牧)家乐”2605家。乡村旅游收入达3亿元,旅游从业人员2.2万人。

    亮点九:旅游消费水平跃上新台阶

    围绕“全省旅游消费和服务提升年”主题,在扩大和提升旅游消费上下功夫、做文章,持续加大了对青海旅游商品的扶持和引导力度,为特色旅游商品店搭建销售平台和挂牌认定。旅游旺季,青海省旅游部门掀起了为期四个月的“大美青海”旅游消费季活动,举办“大美青海”旅游产品推介暨采购会,引导各地区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游客喜爱的旅游“必购商品”,采取“冬游青海”、“欢乐购物”等多种有力措施,延长全省旅游和购物季节,将旅游和民族文化商品与传统年俗及时尚元素相融合,掀起了冬季旅游的消费热潮。2013年底,青海省104家挂牌特色旅游商品展销店,销售额达到11.3亿元,较上年增长33.07%,对旅游消费的拉动力增强。

    亮点十:旅游人才综合培训常抓不懈

    继续加强全省旅游系统公务员、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者、导游员“三支队伍”建设。全年培训各类人员超过7200人次,整体提升了旅游行业素质。全省旅游系统300多名公务员参加了培训。组织旅游企业负责人赴省外发达地区“取经”,提升服务和管理水平。全省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农家乐经营户近600人参加了培训。全年共培训导游员4000余名。举办了星级饭店技能大赛,深入开展“送教下乡”活动18期,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300余人,在全省各地区举办培训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服务基层和联系群众活动。

 
 
 相关链接
· 青海旅游2013年揽金达156.06亿元 提前完成目标
· 2014大美青海旅游产品推介暨采购会在青海召开
· 青海冬季旅游:释放高原冰雪之魅
· 青海旅游住宿承载力增强 四星以上饭店达23家
· 第十一届青海文化旅游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举行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