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推动预报业务与科研结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4年01月22日 08时38分   来源:气象局网站

    2014年,是深化改革之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吹响深化改革的号角,对于气象工作来说,这亦是锐意创新、激发事业发展活力的契机。

    究竟什么是改革?它既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包括预报技术提升,更包括服务流程的改变,但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思想意识上的革新。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国家气象中心携手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积极搭建平台,创新机制,天气预报业务与科研相结合工作取得新突破。“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试验负责人、国家气象中心预报系统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张小玲说,通过科研与业务相结合,预报员的意识,正在发生改变。

    改革,打破“两层皮”

    “2013年6月20日至26日,全国范围内出现三次明显的强对流天气过程。三次过程影响系统各有特点,数值模式预报能力差异较大,我们在参考时存在较大困难。”2013年6月28日上午,国家气象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预报员周晓霞站在会商大屏幕前,对过去一周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情况进行细致梳理。

    与日常会商不同,此时坐在台下的是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包括北京大学教授陶祖珏、孟智勇,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建华等人。

    除了介绍三次强天气过程的概况,周晓霞着重讲述预报员在业务操作上的思考与困惑,包括6月23日至24日西南地区的短时强降雨为何出现漏报、空报,6月24日华北西北部的冰雹过程为何出现漏报。陶祖珏等人则从科研工作者的角度给出意见。

    以上这些,发生在中国气象局2013年科研与业务结合试点工作之暖季试验的第四次会商现场。陶祖珏说,能够与预报员近距离接触,听到预报业务中的直接反馈,让科研真正走出实验室,这一切,让他大开眼界,也收获颇多。

    气象科研与预报业务曾经存在“两层皮”现象,就像歌里唱的一样,“十年之前,你不认识我,我不属于你”。科研工作者不知道自己的科研成果在业务实践中究竟“表现”如何,而预报员也苦于无法将自己在业务工作中的困惑及时反馈出去。正因为如此,在中国气象局领导及有关职能司的指导下,国家气象中心扎实推进天气预报领域业务与科研结合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在2013年,这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改革,创建新机制

    “我国和发达国家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存在一定差距,缩小差距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以先进的气象科研成果推动业务发展。因此,推动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与科研结合试点工作意义重大。”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说。

    事实上,早在2011年底,国家气象中心就组织专职队伍,启动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并编制《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实施方案》。2013年,国家气象中心正式建立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机制,从事中尺度和新资料应用、中尺度天气机理、暴雨、雷达应用及资料同化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和预报员组成合作团队,就中尺度分析预报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2013年夏天,针对强对流和暴雨天气,国家气象中心主持8期暖季试验会商。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干部培训学院,以及美国马里兰大学、俄克拉荷马大学等12所科研单位的科学家共38人次,国家气象中心、北京市气象局和天津市气象局的预报员约300人次参与会商。

    那么,天气预报业务与科研相结合,创新点在何处,改革又何从谈起?

    国家气象中心主任毕宝贵告诉记者:“首先,我们第一次实现联合会商对话模式,初步建立起业务单位与科研单位联合研究、协作攻关的工作机制。这是国家气象中心对外合作方式的拓展,也是预报员培养新途径之一。其次,预报员和研究人员首次合作开展新技术测试,在科研成果向业务转化的同时,业务单位也为科研人员提供有价值的评估反馈,一方面促进科研成果完善,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先进预报技术。第三,中央气象台会商室首次部署与强对流和定量降水预报业务完全相同的仿真业务平台,实现实时提供业务数据和成果转化测试数据支持,以及对成果的检验评估。第四,创新了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从业务中发现预报难点、凝练科学问题、业务与科研人员联合分析研究和新技术改进的开放协作机制。譬如,探索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南京大学云尺度高分辨率WRF模式的新技术测试和多模式动态权重集成定量降水预报、SWAP系统的业务转化。”

    改革,转变人的思想

    张小玲告诉记者,强对流天气、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单凭目前的数值预报模式,很难准确预报。因此,“我们就是要通过业务与科研相结合,找到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到业务应用中,从而提高我国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在2013年,暖季试验会商凝练出科学问题约30个,包括强天气的强度、落区等预报难点,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结构,非天气尺度的对流抬升触发条件以及与云物理相关的雷电机制问题。

    “科研与业务结合的效果,要反映在预报准确率的提升上,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一方面,科研与业务相结合的机制只有长期坚持,才能结出更大果实;另一方面,更让我欣喜的是,参与者的意识转变。”张小玲如是说。

    陶祖珏在参加会商时曾赞叹道,如果不是来参加暖季试验,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某些科研成果的实践效果会这么好。而活生生展现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切,也给了他们更多信心和动力,用以解决那些在实践中被提出的问题。以往,很多科学家面对的只是实验数据,现在则“睁开双眼”,更多直面业务需求。

    同样的思想触动也发生在年轻预报员身上。国家气象中心天气预报室唐健说,刚刚走出“象牙塔”的他,有时面对预报工作一头雾水。参与暖季试验后,他不仅加深了对雷达反演等技术的了解,更增强了对预报业务操作、预报技术实践的分析、思考意识。越来越多的年轻预报员不再只埋头业务,而试着用科学家的思路去分析问题。而思考的过程,正是年轻预报员加速成长的良好助力。

    日前,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的“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天气预报业务与科研有机结合”工作,在2014年全国气象局会议上受到肯定。张小玲说,希望以此为契机,创新之举能够坚持更久,改革之路可以走得更好。 

 
 
 相关链接
· 中国气象局春运气象服务
· 2014年气象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
· 气象局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建设
· 气象局和农业部在京举行2014年首次农业气象会商
· 第八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15日在京举行
· 南极维多利亚地新站准备工作开始 气象站安装完成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领导活动 人事任免 网上直播 在线访谈 政务要闻 执法监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规 央企在线 新闻发布 应急管理 服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