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关于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有关地方典型经验做法情况的通报

2020-11-29 08:5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2020年10月,按照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的统一部署,14个国务院督查组分赴14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地督查。督查发现,有关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经验做法。1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43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表扬,激励各地区各部门主动作为、狠抓落实,推动形成开拓创新、比学赶超的生动局面。为进一步表扬先进、宣传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根据2020年11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要求,现将有关地方典型经验做法择要通报如下。

一、北京市做实做细做好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北京市出台《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完善配套实施细则;组建营商环境民营企业家监督员队伍,开展营商环境社会化、常态化、精细化监督;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程建设项目领域实行联合审图和联合测绘,推行竣工联合验收;市场监管领域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对网约车、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网上可办率达97%以上,构建综合性“好差评”评价和结果反馈应用机制。世界银行《2020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北京作为样本城市得分78.2分,相当于全球第28位。

二、北京市建立完善“接诉即办”机制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北京市在“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工作基础上建立完善“接诉即办”机制,以12345市民热线平台为主渠道,整合全市51条热线资源,将全市16个区、338个街道乡镇、市级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全部接入热线平台系统,建设全市统一的市民服务热线平台,开通企业专席;实行诉求直派,限时反馈;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体系,将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作为全市各级考评指标进行排名通报。12345热线为企业和市民提供了诉求反映的直通车和营商环境的观察哨,市民热线满意率大幅提升。

三、北京市出口退税全程网上办理和实地核查容缺办理成效明显。北京市自2020年4月起实行出口退税全程网上办理,截至2020年10月累计网上办理退税273.4亿元,占全市同期出口退税额的98.3%。将新办出口企业备案等4类62项出口退税业务全部纳入网上办理范围,实现企业出口退税业务从申请备案到完成退税的闭环网上办理,退税审核时间平均减少30%。推行实地核查容缺办理服务,对风险可控的出口退税业务,税务部门为企业先行办理退税,事后再补办实地核查手续。截至2020年10月,360多家企业约5149.8万元出口退税款先行到账。

四、河北省石家庄市打出金融“组合拳”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石家庄市通过开辟企业绿色通道、建立企业名单推送机制、提高创业担保贷款财政贴息额度等措施,强化指导引领;组织线上线下等多样化银企对接活动为企业授信600余亿元,贷款投放到位金额298.9亿元;成立专班、指定专人,与20余家企业专项对接解决融资问题。市政府先后与8家银行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争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专项信贷资金3600亿元,截至2020年10月,累计签约4003.7亿元,投放到位2597.8亿元。

五、河北省张家口市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张家口市发挥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独特优势,编制完成《氢能张家口建设规划(2019—2035年)》,配套出台支持措施、安全监管等一揽子政策。建立绿电消纳新机制,降低制氢用电成本,推动项目加速落地,保障冬奥会绿色出行需求。推进制加储氢设备制造、氢能整车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配套,年产万台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项目和16个产业链项目已落地,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投运氢燃料电池公交车224辆,氢能示范应用国内领先。产学研用一体推进,创建张家口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院,获批建设国内首家省级氢能产业创新中心。

六、河北省唐山市开展“春雨金服”行动助企惠企。唐山市自2020年2月起在全市金融领域开展“春雨金服”行动,以推广应用市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总抓手,坚持各类银行机构协同上阵,综合运用扶持新增、稳贷续贷、展期延期、优化调长、降率减费、协调缓解等“六个一批”措施,全力保障企业有序恢复生产经营。截至2020年10月,推动取得授信规模1850亿元,累计协调解决企业“六个一批”需求近1.3万家次,发放贷款金额超过900亿元。银行贷款业务平均审批时间缩短三分之一以上,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37%,较2020年初下降0.75个百分点,提升了金融服务质效,赢得企业广泛赞誉。

七、黑龙江省坚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全力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黑龙江省充分发挥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等粮食生产优势,坚持“藏粮于技”,发布《农作物优质高效品种种植区划布局》《农作物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汇编》,引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先进栽培模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成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农业大数据+金融”支农模式,累计线上发放贷款超过200亿元,服务农业经营主体15.4万个。创新“生产托管+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粮食银行”等农业生产托管模式,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8000多万亩次,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1.3亿亩,种植成本逐步降低,农民收入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积极推动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哈尔滨市率先在全国推进信用立法,制定《哈尔滨市社会信用条例(草案)》,出台了全市政务、个人、电子商务实施意见等多项制度,初步形成层级清晰、覆盖较广的信用制度体系。严格落实政务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和结果“五公开”,公布政务服务事项1344项,出台“三个办法、一个细则”监督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22个街道(乡镇)实施政务诚信试点。推出“承诺即开工”改革举措,在企业投资项目领域及哈尔滨新区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事项中核查信用26万余次。扶持激励守信企业,其中“银税互动”支持3000多户企业贷款19.4亿元。

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实施零售药店“证照联办、许可合一”做到准入即准营。齐齐哈尔市自2020年1月起实施零售药店审批改革,在全国首创将《营业执照》《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等1照4证的申请材料整合为1套申请材料,申请要件由原来的41个合并精减至9个;实施零售药店许可“告知承诺”审批,实现了零售药店证照可一次办理、立等可取,做到准入即准营。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共为零售药店办理《药品经营许可证》778个,其中新设271个、变更417个、延续90个。

十、上海市为新设企业免费同步发放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积极拓展相关应用领域。上海市通过打通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实体印章信息系统,为新设企业免费同步发放企业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在政务和商务领域应用,企业在申领税务发票、办理员工“五险一金”等环节可使用电子营业执照全程办理相关业务。企业领取电子营业执照和电子印章后,即可在线认证企业身份、在线签署合同文件。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已有21万户市场主体通过手机下载领取了电子营业执照,16.7万户企业使用电子营业执照扫码登录各类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理业务。

十一、上海市推出线上“点单式”服务平台便利企业申领就业补贴。上海市2020年4月底上线“点单式”服务平台,方便企业了解各类就业扶持政策及办理相关事项,进一步推动各项惠企稳岗政策落地。企业登录后就能看到可享受的就业扶持政策,在菜单中直接点单“一站式办理”,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极大方便了企业办事。截至2020年10月,已有1.3万多家企业通过平台在线办理了1.4万次就业补贴申领业务。

十二、上海市徐汇区运用“一网统管”平台实现精准救助。上海市徐汇区通过“一网统管”平台,以公安实有人口数据库、测绘院GIS地图、民政“数据海”为底层数据,汇聚人社、残联、医保等14个领域1600余万条数据,形成大民生数据池,分类标注45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大数据比对,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将相关信息纳入城市网格运行平台,形成工单推送到社区,社区工作者主动上门核查并提供帮扶方案,实现“政策找人、送政策上门”,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智能、精准的救助服务。

十三、江苏省大力推动公共资源领域“不见面”交易。江苏省通过理念创新、流程再造、系统改造,推进互联网与公共资源交易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文件无纸化、标书在线传、开标不见面、系统辅助评、结果快递送、过程全留痕”的“不见面”交易,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不打烊”。同步深化市县一体化改革,统一管理体制、信息平台、规则制度、运行机制,促进交易环境再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采用机器特征码识别、投标文件雷同性分析等技术,有效打击围串标、借挂资质等违法违规行为。2020年1—9月,全省共实施“不见面”交易项目22288宗,节约投标人成本近9.58亿元。“不见面”交易项目中参与投标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平均每个标段投标单位从7家增加到13家;外地企业参与投标占比从29%增长到38%。

十四、江苏省常州市打造智慧“五云”就业服务新体系。常州市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构建了针对性、实用性兼备的智慧“五云”就业服务新体系。通过数据整合对接,快速精准锁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发放对象,实现“云降福利”稳定企业职工队伍。打造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经办服务,实现“云端服务”免去办事后顾之忧。建成智慧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平台,打造“永不下线”的招聘服务,实现“云集资源”促进就业供需匹配。推出覆盖技能培训全业务的“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云平台”,实现“云上学习”助力职业技能提升。依托数据筛选和信息审查,及时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生活困难补助金等,实现“云梯帮扶”保障重点群体生活。2020年1—9月,全市失业保险稳岗返还3.45亿元,超过前5年金额总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48万人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8.7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内,均好于去年同期水平。

十五、江苏省苏州市开发“政策计算器”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苏州市开发“政策计算器”,整合集成惠企政策5200余条,按照产业、层级、部门、支持方向等维度进行分类、图解,建立与企业相匹配的申报条件数据库。收集完善企业信息,形成企业画像,运用大数据算法将企业信息和政策信息进行匹配计算,得出智能匹配报告,实现政策精准推送。自“政策计算器”上线以来,共有1.2万家企业注册使用,进行了约1.5万次匹配,优化了营商环境,激发了企业发展活力。2020年1—9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48.7万户,同比增长28.8%;为企业累计减税116.68亿元,减免重点科技企业所得税209.5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共239.24亿元。

十六、浙江省构建“一图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机制。浙江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一图一码一库一平台一指数”,形成“本土+输入”的立体化防控网络。依托“疫情图”实施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健康码”实现一次申报、动态管理、跨域互认,“重点人员管控数据库”实施“大数据+网格化”最小单元隔离管控措施,“浙江省入境人员健康信息预申报平台”精准标识境外来浙人员涉疫风险,“精密智控指数”对各市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多维度的指数化评价。进入疫情常态化防控后,建成精密智控疫情防控调度指挥平台,覆盖发热门诊和核酸采集信息,以及口岸异常症状送医、特定药品销售、冷链食品检测等数据,实现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智能化流调和防控救治资源即时调度;实施冷链“首站赋码”,对进口冷链食品从首站到末站“一码统管”,形成从入浙源头到商超销售再到消费者末端的全环节定位体系,对全方位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七、浙江省优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大幅压缩审批时间。浙江省将企业投资项目行政审批事项主项从59项压减至48项(含竣工验收等环节),子项从113项压减至101项;印发改革工作指引和负面清单,将政府各部门职责、权力制度化和规范化,通过减少审批事项、优化重组审批过程,推动政府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全省投资项目事项100%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100%应用“三个电子”(电子印章、电子证照和电子归档)、100%全流程覆盖省市县三级部门。通过数据协同、业务协同,将多个系统审批集成优化为一个系统审批,审批申报材料减少50%以上、审批环节减少20%以上、中介费用减少30%以上。

十八、浙江省杭州市依托“城市大脑”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杭州市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数字化与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依托杭州“城市大脑”,联通横向各部门、纵向各层级数据接口1.09万个,协同政府、社会等信息系统521个,支撑共享数据1520亿条,日均协同数据2亿条,开发交通、就医、停车、应急等11个领域48个便民惠企应用,形成了舒心就医、便捷泊车、欢乐旅游、畅快出行、民生直达等典型场景应用。通过打造在线行政服务中心,将282个政务服务事项合并为75项“一件事”,材料精简46%,时长缩短61%,政府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

十九、福建省构建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助力企业“绿色领跑”。福建省建立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亲清服务平台,集成省级60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构建在线办事审批、预警提示、帮扶指导、环保超市、整改互动等全链条“管家式”服务,提供线上“屏对屏”演示、“手把手”指导,企业通过一个平台、一次登录、一次填报,就可以完成想办、需办的环保业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平台共提供服务信息50余万条,为4900多个项目提供审批服务,实现对全省93家定点医院和9个处置单位涉疫医疗废物的全过程数字化监管,指导企业整改问题3600多个,全省环境污染犯罪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47.9%。

二十、福建省创新“1234”稳就业工作法保持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福建省创建一套“任务下达、权限下放、资金下沉、政策松绑”稳就业政策体系,由省里定框架和标准上下限,资金打包下达,并授权地方制定本地化政策。坚持稳定岗位和扩大供给“两手抓”,援企稳岗行动惠及企业26.94万家、稳住476.66万个就业岗位,采取有效行动带动增加约25万个就业岗位,计划2021—2025年每年从省级就业补助资金中,统筹5000万元支持劳动者创业。关注做大就业增量、盘活就业存量、控制就业变量等三项指标,拓宽城镇初次参加工作人员就业渠道,防控暂时失业转变为长期失业,防止难就业转变为零就业。聚焦四类重点群体,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组织实施“十个一批”行动;推动农民工转移就业,开展包机运输;抓好退役军人各项扶持政策,做好就业援助帮扶;实施就业扶贫“挂图作战”,强化下岗失业就业困难人员兜底安置。截至2020年9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4.32万人,完成全年任务的88.64%;失业人员再就业16.76万人;落实政策到位资金199.44亿元,70万家企业受益,惠及1000多万人。

二十一、福建省将乐县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三明市将乐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政治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民生生态和文化生态”五个方面,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之路,积极发展低碳工业、绿色农业、森林康养产业,做好“保护”和“发展”两篇文章,拓展群众增收渠道,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县域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自1997年至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2%、9.8%。将乐县先后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走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发展之路。

二十二、河南省水利厅、濮阳市探索供水“四化”新路径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河南省水利厅探索“规模化、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的农村供水“四化”新路径,在濮阳市进行试点,取得积极成效。濮阳市建设南水北调引水及配套工程,在财政资金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实现长期投入迅速见效。市县政府与专业公司共同出资成立项目公司,通过“建管一体”,有效解决过去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建、政府管、重建轻管、难以持续等问题。通过水源置换,年压采地下水5000万立方米,逐步修复水生态。濮阳市辖清丰、南乐两县130余万农村居民已和城市居民一样全部吃上安全优质的自来水,从根本上解决水质不优、水量不足等民生难题,提高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十三、河南省漯河市坚持“三链同构”推动食品产业向纵深发展。漯河市按照“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要求,逐步打通食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纸、医药、盐化工、物流、动物饲料等六大产业,培育食品机械、食品包装、生物医药、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冷链物流、宠物食品等产业。在科研成果转化、标准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着力打造食品产业研发创新基地、产学研融合示范区。推行面制品生产企业、面粉加工企业、粮食仓储企业、小麦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农科院和小麦育种专家“五级订单”模式,形成上下游精准对接的产品供应链。漯河市金融、物流、检验检测等生产要素融合贯通的食品产业生态初具规模,形成内部有效循环。2019年漯河市食品企业营业收入接近2000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规上食品企业工业增加值、营业收入、利润和税金总额占全市的比重均超过60%。

二十四、河南省鹤壁市建立“五位一体”服务机制为企业保驾护航。鹤壁市创建服务管家、营商环境监督员、首席金融官、法律服务专员、警务专员“五位一体”服务机制,把企业当“自家人”、企业的事当“自家事”,为企业提供全方位跟踪服务,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从市直县级、县区科级干部中选派974名服务管家,实行“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从社会选聘90名营商环境监督员,专门“挑刺”“找茬”,收集问题、推动解决。从金融、政法系统选派60名人员任首席金融官、法律服务专员和警务专员,企业不出门即能享受专业服务。2020年上半年引进省外资金增幅居全省第一,全省首个5G产业园开园并实现商用,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与新材料、绿色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多个企业成为行业“隐形冠军”。

二十五、湖北省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督导”活动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湖北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培训与实战实操相结合等形式,全面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医疗救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培训,培训对象实现了全省17个市州全覆盖、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全覆盖以及人员类别全覆盖。截至2020年10月,参与线上学习并通过考核38.06万人。推动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活动,省级组织开展大比武竞赛,激励全省卫生健康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钻研业务、学习本领、锤炼技能,提升依法防控、科学防控和精准防控水平。17个市州均成立工作专班,对辖区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大培训、大练兵”活动情况开展督导,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进行两轮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全省通报,点对点下达督办函,要求限期整改到位。

二十六、湖北省加大稳岗返还力度降门槛简程序惠企业稳就业。湖北省将所有失业保险参保企业列入稳岗返还对象,实现参保企业全覆盖。对500人(含)以下的企业取消申报等环节,无需参保企业申报、无需提供材料,由人社部门比对核实,报地方政府批准后直接将资金拨付企业账户,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扶持。对全省500人以上企业申领稳岗返还资金的最多仅需一张申请表,部分地方无需提交申请材料。在此基础上,对困难企业另行申报稳岗返还的,根据各统筹地区实际,提交相关资料最多不超过三项,大大简化了申报程序。截至2020年9月,全省已拨付稳岗返还资金25.03亿元,惠及企业15.5万家(次),稳定岗位580.75万个(次)。

二十七、湖北省宜昌市推行“六多合一”改革破解项目审批和企业开办难点堵点。宜昌市在项目审批工作中,融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保、林业等规划形成国土空间“一张蓝图”,搭建业主网上选地、部门线上协调定地的信息平台,通过多规合一破解“拿地难”。18个工业园区将环境影响等8类评价实行统一评估、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多评合一破解“评估繁”。建立数字化平台,对住建、消防、人防等部门图纸审查实行“一窗受理、网上审查、数字交付”,审查时间缩短30%,通过多审合一破解“审图慢”。将规划、住建、消防逐项验收整合为“一次上门、集中勘验、联合验收”,验收时限大幅压缩,通过多验合一破解“验收拖”。在企业开办工作中,推行“58证合一”和106项涉企行政审批“证照分离”,企业开办“注册、刻章、申领发票、银行开户、社保和公积金登记”实现1天办结,通过多证合一破解“信息堵”。在市场监管、环保等领域实施综合执法,强化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通过多管合一破解“监管弱”。

二十八、湖南省实现施工图审查“零跑腿、零接触、零付费”。湖南省全面推行“互联网+多图联审”,建立全省统一的施工图审查办理平台,住建、消防、人防施工图并联审查,申报、遴选、审查、修改、申诉及审批全流程线上办理,速度比线下提升80%,实现企业“零跑腿”。采用信息技术和审查评价制度,实现审查机构与勘察设计企业、建设单位“零接触”,确保审查机构独立开展审查业务,有效避免“人情审查”“关系审查”,2020年1—9月审查发现并纠正违反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882条。全省169个市县区(含园区)全部由政府购买施工图审查服务,1—9月全省住建部门支付施工图审查服务费3.05亿元,实现企业“零付费”,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

二十九、湖南省长沙市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沙市着眼工程机械、汽车、先进储能材料等22条产业链建设,创建产业链“两图”(全景图和现状图)“两库”(客商库和项目库)“两池”(资金池和人才池)“两报告”(招商报告和分析报告),建立市领导担任各产业链“链长”和工作调度机制,由链长牵总推进产业链,产业联盟盟长搭台密切企业联系,学校校长支撑推动“产学研政金”协同发展,银行行长帮扶引导银行紧盯产业链优化金融服务,大力扶持实体经济。在产业链最集中的园区设立“链办”,为每条产业链遴选1名科技特派员,推动审批制度改革实现园区事园区办,实施新签约、新开工、未开工、新竣工、新投产、新达产的“六张清单”调度管理,及时帮助项目解决问题。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长沙市平均每2.3天新签约1个投资额过亿元项目、每15天新引进1个“三类500强”项目、每30天新引进一个投资额过50亿元项目,加速构筑产业链新生态,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十、湖南省湘潭市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服务”活动实现企业稳行业稳重点人群稳。湘潭市向31家重点企业派驻“三送”帮扶小分队,打好减税降费、惠企援岗政策“组合拳”,截至2020年10月共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缴费13.7亿元。组织37场线上招聘会,提供岗位17.6万余个,全市重点监测的125家用工企业稳岗率达99.8%。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吸纳就业“稳定器”作用,积极发展网约车、外卖等新业态,为旅游、餐饮、外贸等困难行业发放稳就业补贴660余万元,为各行业组织技能培训4.47万人,全市新增就地就近就业4万余人,新增市场主体1.99万户。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三送”农民工就业援助等活动,采取包车直达、返岗专列等形式助力农民工返岗复工,2020年4月底全市春节前返乡的38万农民工有序实现复工。

三十一、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推动“四个结合”释放北京路步行街消费升级新活力。广州市推进北京路步行街改造提升,以老建筑、老品牌、老城脉为“小切口”,推动保护与活化、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产业与民生“四个结合”,实现街区互动有新体验、消费有新热度、活力有新提升的“大改变”,塑造了“老城市新活力”的典范。坚持文化引领,挖掘“南越国宫署遗址”等“六个千年”故事,“一栋一策”修复骑楼建筑376栋。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和国潮老字号一条街,集聚非遗项目35个、非遗传承人28名、老字号近60家。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夜间经济”等六种经济,品牌由750个增加至1057个。坚持文商旅融合,设立世界旅游组织文商旅融合发展观测点,将北京路打造成展示广州形象、广东活力、中国发展的亮丽名片。

三十二、广东省深圳市推进产学研资深度融合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深圳市不断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财政支持基础研究补短板工程,市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三年实现翻番,2019年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达37%。出台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修订科技研发资金管理办法,支持科研人员自主定方向、自主选课题。成立全国首个科技金融联盟,设立国内规模最大的天使母基金,100%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目前,深圳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7万余家,新经济占GDP比重超过6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连续16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三十三、广东省东莞市全面提升服务企业水平有效稳住外贸基本盘。东莞市制定“稳外贸20条”等措施,安排8亿元稳外贸专项资金。建立“四个一”企业帮扶网络,安排每家企业一个驻企专员、一个融资顾问,每个镇一个指导服务组、一个信保服务组,共配置2570名服务专员开展驻企帮扶,打通助企“最后一公里”。重点监测5000多家龙头、骨干企业,动态研判外贸基本盘,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处置办结企业诉求和建议1700多个。成立物流专班,组建物流服务队伍,全力解决企业物流配送需求。搭建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帮助企业保订单稳市场,有效稳住外贸基本盘。2020年1—9月,全市外贸进出口额9685.1亿元,总量排名全国第五,连续4个月实现当月正增长。

三十四、陕西省咸阳市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减负让利。咸阳市强化政策支持,最大程度方便市场主体。2020年1—8月新增减税降费12.14亿元,减免社会保险费8.15亿元,降低用电用气成本1.35亿元,减免商业门店租金3083.4万元,安排就业补助资金2.5亿元。办理企业临时性延期偿还贷款14.53亿元,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08.9亿元、创业担保贷款4.35亿元,承担减免信贷费用619.61万元,实行特殊困难纳税人延期缴纳税费4.69亿元。下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标准,累计减轻企业负担2.5亿元。大力推行“不见面”办照,实行容缺受理、特事特办,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公告时间由45个自然日压缩至20个。2020年1—9月,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9523户,同比增长20.1%。

三十五、陕西省商洛市精准施策力保重点群体就业。商洛市开展“线上春风”行动,发布网络招聘信息185期次,组织1300余家用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15.8万个;通过发送农民工专列、专车,“点对点”为省内外复工企业输送务工人员1.88万人。截至2020年9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6.17万人。为高校毕业生搭建就业供需平台,组织60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1435家用人单位参与“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18场招聘活动,为7381名应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跟踪提供服务,实现就业7078人。采取“劳务输出帮、促进创业带、开展培训促、公岗安置保、工厂基地托”等就业帮扶措施,推动全市26.88万贫困劳动力以各种形式实现就业,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户就业率达到100%。

三十六、陕西省紫阳县开展“五窗联动”实现政务服务快捷高效。安康市紫阳县坚持“暖心、顺心、放心、省心、舒心”标准,通过信息推送、审管分离、告知承诺、容缺受理、评价反馈提升服务效能,做到“五窗联动”便企利民,打造了“一次办成、一窗办好”服务模式,实现政务服务快捷高效。升级“实体一窗”,设置综合受理、统一出证、免费邮寄窗口,180项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结果限时办结、证照免费送达;提升“智慧一窗”,设置智慧政务体验区,集中自助服务终端,43项业务实现立等可取;联通“网上一窗”,精准对接省市政务服务平台,统一线上办事入口,595项事项实现网上可办;做强“热线一窗”,建设县镇村三级民意诉求体系,建成数据库1700多个,录入城乡居民电话号码18万个,搭建了民意互动桥梁;延伸“基层一窗”,建成镇便民服务站17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175个,实现便民服务立体化全覆盖,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办理更多事项。

三十七、青海省综合施策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向好。青海省通过面对面讲解培训以及广播电视、手机短信、微信等,面向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就业群体,广泛开展个性化的政策宣传活动。多渠道收集用工岗位信息,依托网络平台和驻村工作队等基层力量,向不同就业群体精准定向推送。2020年1—10月,全省举办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410场,组织用人单位提供岗位近9.3万个;兑现社保补贴1.85亿元,公益性岗位补贴2.43亿元,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21.38亿元;发放稳岗返还资金5.51亿元,惠及职工30.52万人。实施“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机构直接将职业技能培训班开进农村社区。截至2020年10月,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7.3%;城镇登记失业率2.1%;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1.2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9%,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发展。

三十八、青海省西宁市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打造高原幸福养老之城。西宁市坚持城乡养老一体化纵深推进,打造“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1个市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7个区县级养老示范基地和福利中心,134个日间照料中心和350个农村老年之家,养老示范基地及县级福利中心实现县(区)全覆盖。创新“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区服务+保健康复+社区托幼”融合服务和“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互助养老服务,形成以城市呼叫服务圈和农村互助服务圈为核心、多点位、广覆盖的“十五分钟”为老服务圈,为全市40万名老人提供精细管理和服务。将老年助餐服务作为解决城市养老难的关键举措,建成“爱老幸福食堂”230个,打造“15分钟助餐送餐配餐服务圈”,困难老人每天只需自付1元就可以吃到可口饭菜,共为30万人(次)老人提供助餐服务。

三十九、青海省尖扎县通过产业帮扶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捧上“金饭碗”。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提出“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易地扶贫搬迁思路,实施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将929户3593人(含建档立卡贫困户736户2912人)从不适宜发展的地区搬迁至发展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区域,结合各搬迁点实际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其中,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德吉村安置了来自全县的251户946名贫困群众,充分利用黄河风景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培育以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光伏等深度融合的“多业共生、多轮驱动”扶贫特色产业,使群众收入从搬迁前的年人均3258元增长至12945元,实现脱贫致富。德吉村先后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2019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群众分红80余万元,使搬迁贫困群众挪出了“穷窝”,捧上了“金饭碗”。

四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化税务服务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筹税收执法、推动集约监管,全区进户执法次数较改革前压缩60%以上,对市场主体干扰最小化、监管效能最大化。规范税源分类、实施分级监管,加强全疆1798户大企业、1.13万户重点税源企业日常监管,集中管理数量占比9.78%、税收贡献占比89.78%的纳税人,减轻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负担。实施数据驱动、力促精准监管,配套建立企业纳税人110项涉税要素量化信用积分体系、689个税收风险智能扫描计分模型,构建“实名办税+分类分级+信用积分+风险管理”闭环监管新模式。树立服务导向、创新合作监管,推行税收低风险“税企共治”合作监管模式,2019年全疆纳税人自查入库税款占查补入库税款的97.28%。严格执法监督、实现公平监管,建立全疆税务系统“双随机、一公开”平台,完善抽查对象、执法人员两个名录库,检查处理结果连续5年公开率100%。通过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实现对市场主体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四十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助力南疆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截至2020年9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1.6万人(主要是南疆人口),完成10万人目标的216%,提前一年超额完成三年10万人转移就业的目标任务。扎实开展“普通话+技能+创业”培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能力。严格落实转移人员不低于2000元/月的工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工资报酬,确保转移人员薪酬保障到位。自治区财政拨付2.64亿元,在南疆四地州22个深度贫困县设置农村公路养护工岗位2.2万个,吸纳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实现了农村公路养护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双赢。

四十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做到便民利民可复制。克拉玛依市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多跑一次”改革试点城市,以提供便利化服务、强化线上线下融合、“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重点,制定规范标准。编制公布5批“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建设一体化在线政务平台等应用系统,打破“信息壁垒”。开展精准便民服务,让申请人知道怎么办、实现快速办;对企业和群众办理频次高的75个事项改造流程、精简材料,实现“一件事、一次办”线上办理。创新监管方式,“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现“六个全覆盖、三个规范开展”,稳定市场主体预期,同时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提高精准监管能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四十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培育新时代戍边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着力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兵团工作,制定《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方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四个精准”工作。及时公开推送公务员岗位信息1227条、事业岗位信息6499条、企业用工信息5132条,组织2864名高校毕业生到各类企事业单位见习,通过线上线下增加岗位供给,为毕业生提供不间断就业服务。大幅提高政策待遇,积极畅通成长渠道,共招募“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者等4442人。截至2020年10月,兵团5所高校13833名毕业生中,已有10917人实现就业。吸引7253名内地高校毕业生到兵团就业,帮扶1601名返回兵团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

按照工作安排,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对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借鉴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发扬实干精神,勇于攻坚克难,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国办督查室将在督查工作中继续坚持奖惩并举,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地方、部门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更好地推动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生效。

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  
2020年11月29日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