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底我国外债数据
(2005年10月5日)
截至2005年6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2661.76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下同),比上年末增加186.84亿美元,增长7.5%。其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248.29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46.9%,比上年末增加5.39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413.47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3.1%,比上年末增加181.45亿美元。
在2661.76亿美元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1906.76亿美元,贸易信贷余额为755亿美元。在1906.76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33.97亿美元,占17.52%;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672.46亿美元,占35.27%;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77.29亿美元,占25.03%;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363.34亿美元,占19.06%;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57.10亿美元,占2.99%;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2.60亿美元,占0.13%。
2005年1-6月,我国新借入登记外债1482.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8.36亿美元,增长77.71%;偿还外债本金1378.2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3.4亿美元,增长131.7%;支付外债利息20.35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5亿美元,增长71.73%。外债净流入金额(新借款额减去还本付息额)为84.1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3.04%。
关于我国外债数据中贸易信贷负债数据统计方法调整的说明
贸易信贷负债包括我国进口商的进口应付款,以及我国出口商预收的货款。国家外汇管理局自2002年起实施贸易信贷企业抽样调查制度统计贸易信贷数据。目前,样本企业覆盖全国13个地区、5000余家企业。这13个地区贸易进出口占全国贸易进出口的90%左右,涵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此前,我国公布的贸易信贷负债数据是根据我国进口总额的一定比例估算的。在统计方法改变后,贸易信贷负债数据采用抽样调查方法统计和公布。
2001-2005年6月末贸易信贷统计方法调整前后外债有关指标对比
金额单位:亿美元
|
调整前数据
|
调整后数据
|
年份
|
贸易信贷余额
|
外债余额
|
短期外债余额
|
短期外债占比(%)
|
贸易信贷余额
|
外债余额
|
短期外债余额
|
短期外债占比(%)
|
2001年12月末
|
216
|
1701
|
506
|
29.7
|
363
|
1848
|
653
|
35.3
|
2002年12月末
|
263
|
1714
|
558
|
32.6
|
413
|
1864
|
708
|
38.0
|
2003年6月末
|
298
|
1826
|
642
|
35.2
|
416
|
1944
|
760
|
39.1
|
2003年12月末
|
366
|
1936
|
770
|
39.8
|
517
|
2087
|
921
|
44.1
|
2004年6月末
|
405
|
2210
|
990
|
44.8
|
643
|
2448
|
1228
|
50.2
|
2004年12月末
|
465
|
2286
|
1043
|
45.6
|
654
|
2475
|
1232
|
49.8
|
2005年3月末
|
474
|
2334
|
1079
|
46.2
|
704
|
2564
|
1309
|
51.0
|
2005年6月末
|
463
|
2370
|
1122
|
47.3
|
755
|
2662
|
1413
|
53.1
|
注:2001-2002年贸易信贷抽样调查仅有年末数据;2003年以后贸易信贷抽样调查有上半年数据和年末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