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中国“大洋一号”考察船环球之行向大西洋进发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11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金斯敦(牙买加)10月11日电(记者 邱红杰)执行环球大洋科考任务的“大洋一号”,当地时间10日下午2时(北京时间11日凌晨3时)离开牙买加首都金斯敦,驶进加勒比海,向东朝着大西洋深处前进。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到大西洋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据中国大洋协会总工程师、“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郭世勤介绍,科考船将沿大西洋洋中脊行进,开展以深海热液硫化物为主的一系列海底矿产采样活动,同时也涉及到生物资源和相关环境的调查。

  我国老一代海洋人上世纪70年代末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的目标,但在此之前,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所限,我国对海洋科考的范围仅限于太平洋海域。“现在我们有能力到大西洋工作,体现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郭世勤说。

  来自10多个科研单位的40名海洋科技工作者和30名船员,成为中国第一批在大西洋实地考察的幸运者,他们将围绕“热液硫化物”这一国际研究热点问题,在大西洋海底采集样本,用地质、生物、化学的方法获取认识大西洋的第一手材料。

  郭世勤介绍,海水从海底裂隙下渗会遇到地下的热源,加热的海水就会上升,并且溶入了周围岩石中的金、银、铅、锌等稀有金属。像烟囱一样从地下冒出的热水遇到冷海水后,就会产生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这是一种宝贵的多金属矿产。此外,在高温高压的热液喷口附近,生活着很多种适应极端环境的生物,研究这些生物特殊的生存能力,可能会对人类的未来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我国至今还未对国际海底的热液硫化物及生物基因资源开展系统的调查和研究。1991年,中国大洋协会成立以来,曾先后在1999年和2003年各安排了一个航段的海底硫化物资源调查,并在2003年首次在东太平洋获得一块宝贵的硫化物样品,使我们的海底热液硫化物调查工作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本次环球科考已于9月在东太平洋采到数百公斤的热液硫化物样品。(完)

    “大西洋,我们来了!”

  新华社金斯敦(牙买加)10月11日电
  记者  邱红杰

  下午4时许(北京时间11日凌晨5时),当“大洋一号”开足马力冲出金斯敦港湾,蔚蓝而浩瀚的大西洋在我们眼前展开时,甲板上一阵欢呼。有人在喊:“大西洋,我们来了!”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到大西洋开展科学考察活动,这一天是几代中国海洋人的夙愿。“大洋一号”和船上的70余名海洋科研工作者、船员,成为第一批实现这一梦想的中国人。

  “中国科考船终于来到了大西洋,标志着我国对深海资源的探索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60岁的中国大洋协会总工程师、“大洋一号”首席科学家郭世勤遥望大洋深处,难掩兴奋之情。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老一代海洋人就提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的目标,但在此之前,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所限,我国对海洋科考的范围仅限于太平洋海域。“现在我们有能力到大西洋工作,很快还要进入印度洋,体现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郭世勤说。

  今年4月,“大洋一号”从青岛出发,开始了跨越三大洋,总行程约10万公里的环球科考之旅,它向东横穿太平洋,完成了一系列考察活动后,于10月5日停靠在加勒比海岛国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港口,为进入大西洋做最后的准备。

  此刻,鲜红的国旗迎风猎猎,洁白的“大洋一号”在一片深蓝中劈开巨浪,惊起群群飞鱼呼啦啦掠向远方,几只海豚在海面上跃起落下,划出优雅的弧线,嬉戏船舷左右……加勒比海向中国人敞开了它宽阔的胸怀。

  “为了这次意义非同寻常的航行,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大洋一号”船长陆会胜说,停靠金斯敦港期间,我们补给了充足的食品、淡水和燃料,检修了设备,掌握了充分的航海天气水文资料,要确保这次科考任务圆满完成。

  “大洋一号”下午离港前,中国驻牙买加大使赵振宇也率领使馆工作人员到码头送行。赵大使说,“大洋一号”进军三大洋的航行,是一次探索之旅、友好之旅和寻求合作之旅,它寄托了人类探索和认识海洋的共同愿望,象征着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大洋一号”之旅强调的和平利用和开发国际海底区域,实际上就是要继续发扬崇尚和平、敦信修睦的伟大精神,巩固扩大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午后的一场急雨瞬间让热带的天空变得凉爽,“大洋一号”向朦胧的金斯敦再见,解缆远航。出港不久,骤雨初歇,以盛产咖啡而著名的兰山横亘远方,如轻纱笼罩的眉黛渐行渐远。人们站在甲板向前方眺望,我们身后,螺旋桨激起的白浪笔直地指向远方的一抹斜阳,苍茫辽阔的大西洋在我们脚下铺开,在它的深处,蕴藏着无数的秘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