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至2004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以年均38.9%的速度增长。2004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59亿美元,提前一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在双边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今年7月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降税计划,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入全面实质性的实施阶段。
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说,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已经步入黄金发展时期。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推进双边经贸合作的加速器。
自由贸易区降税商品的最佳交易平台
去年,我国第一个以促进自贸区建设为主题的国际性展会中国-东盟博览会在首次举办时,中外企业其实还没有充分享受到自贸区带来的实际好处,因为当时只有中国与泰国之间对果蔬产品实行了“零关税”。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郑军健说,今年初开始实施的“早期收获”计划和7月正式实施启动《货物贸易协议》大大降低了中国与东盟“贸易门槛”,这将使今年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成为自由贸易区降税商品的最佳交易平台。
2004年11月29日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定》规定,自2005年7月起,除2004年已实施降税的早期收获产品和少量敏感产品外,双方将对其他约7000个税目的产品实施降税。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李欣光教授认为,中国与东盟降税计划的正式启动,意味着中国与东盟拥有一个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为1.2万亿美元大市场的历史性开局,并可望成为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市场。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张晓钦说,随着降税进程启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推进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方面的重要作用将进一步彰显。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通过博览会这个平台,展示产品,寻找商机,促进投资合作,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带来的实际经济利益。
在商品贸易方面,博览会以具有比较优势的降税商品交易和优先合作领域对接为特色,突出中国与东盟之间确实有市场、有潜力、能成交的商品,并适当集中在进出口额比较大的主要产业类别上。为更好地满足中国和东盟企业界在降税计划启动后,开拓对方市场的需求,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调整商品贸易专题的内容设置,把重点引导的11类商品进一步向双边贸易额较大、相互有市场的机械设备、电子电器、五金建材、轻工工艺、农产品和食品等5大类商品集中。同时,每大类商品引导具体的小类商品品种。经过调整,博览会商品贸易专题呈现两个新亮点:一是重点展示的五大类商品,70%以上属于降税产品,极大方便了中国和东盟企业展示各自的优势产品、特色商品;二是展示的五大类商品是中国和东盟贸易额中所占份额较大的品种,世界各地客商参加博览会,可以采购到更加物美价廉的11国商品。
在投资合作方面,东盟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地区。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设置“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展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组织本行业在世界排名前250名的企业参会。博览会还建立投资合作项目数据库,开展投资项目会前预约撮合。目前,东盟和日韩有意参会的采购商已超过3000人,已征集到东盟和其他国家的投资项目270个。
在服务贸易方面,第二届博览会设立旅游专题,以旅游项目、设施、景点景区为主要内容,以景点景区推介、旅游设施展示、旅游项目招商和旅游配套服务等方式,展现各国秀丽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历史遗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国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博览会的平台推介各自的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和消费。
西南省区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的崭新舞台
自1992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参加了由亚行倡导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由东盟倡导的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等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5个东盟国家和中国6个国家。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参与大湄公河合作的前沿。
广西社科院东盟问题专家古小松博士认为,中国正在成为该地区合作的主要倡导者和执行者。中国已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便利客货运输协定》,出资资助了大湄公河航道改善工程、泛亚铁路境外段前期研究工作,签署了《政府间电力贸易协定》,并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的建设,在人力资源开发、卫生、电信、农业等领域还开展了一系列培训项目。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为上述合作领域向纵深发展提供了互动机制和合作平台。
中国-东盟博览会直接启动了广西、云南两省区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投资与贸易以及产业合作。2004年,广西与云南的国内生产总值总共达758.73亿美元,其中云南省为357.58亿美元,广西为401.15亿美元。农业是两省区的重要基础产业,广西和云南已初步形成一批优势工业产业,具备了与国内外企业开展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广西与云南的第三产业快速成长,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古小松说,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面向次区域各国和东南亚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基本形成。广西和云南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城镇化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迈上新台阶。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使广西、云南与湄公河流域各国加强贸易投资、产业合作与技术交流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与此同时,国家科技部在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组织以我国“星火计划”科技项目为主的“先进适用技术专题展”,将加速西南省区融入大湄公河流域次区域合作的步伐。据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副司长曹一化介绍,组织“先进适用技术专题展”,是考虑到越南、老挝等国家的实际需要,增强博览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是为了加强与东盟各国开展广泛交流,促进我国先进适用技术和产品走向东盟国家,实现出口转移。
泛珠经济圈全面对接东盟经济圈的“黄金通道”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理事李欣广教授分析认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位于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结合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扩大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共享自由贸易区商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博览会将为中国新近启动的最大区域经济板块——泛珠经济圈全面对接东盟经济圈开辟一条“黄金通道”。从地理和交通区位上看,广西在“泛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其东接广东,水路空三路前往广州都十分便利;而中国西南出海大通道也已开通,连接了成都、重庆、贵阳、南宁等西部主要城市。目前,广西正在加紧修筑经梧州至广州、经百色至昆明的高速公路。
李欣光说,博览会将为“泛珠”各成员和东盟各国的相关合作提供一个强大平台。可以预见的是,东盟国家质优价廉的传统农产品和能源产品将通过博览会这条捷径,在中国寻找到巨大的市场空间;而“泛珠经济圈”里制造业发达的广东,金融和服务业先进的香港、澳门,矿产和能源丰富的滇、桂、黔等西南省区也必然通过博览会找到互补性很强的东南亚合作伙伴。泛珠经济圈的各地政府和企业普遍看好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带来的机遇。今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率领广西代表团对香港、澳门进行访问,采用成就展示、中国--东盟博览会推介会等各种方式宣传广西,刮起了一股“广西旋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表示,特区政府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和积极促进港桂两地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积极组织香港工商界人士和企业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服务东盟,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是广西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宗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陆兵说,广西将为包括泛珠三角经济区在内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服务的平台。广西将充分发挥西南出海通道的作用,与华南、西南各省区市大合作、大联合,联手共建区域大市场,联手开发优势资源,联手推进产业对接,联手盘活存量资产,联手开拓东盟市场,最终促进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经济圈的对接互动,开创两大经济区联合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