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在过去5年间大力推进扶贫开发,使农民人均年收入从1100元增长到1722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扶贫9.6万人,对13.9万五保户对象落实了供养待遇,对94.5万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的农村特困人口初步实施长期定期救助,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
陈永平是贵州省一类极贫村惠水县摆榜乡石板村村民。2000年,陈永平住的是茅草屋,家中所有财产加起来不值300元,孩子因无钱而辍学,每年缺粮时间达半年,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而今年,他家的夏粮收成12000公斤,养殖业的销售收入上万元,人均纯收入可达3825元,是2000年的20倍。
发生在陈永平家庭经济生活上的巨大变化,是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加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一个突出的经济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过去5年间,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治穷作为治省的首要任务,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解决温饱为主要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扶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原则,围绕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增收门路、提高基本素质这三个基本问题,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集中力量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化扶贫、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提高基本素质,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年来,贵州全省各地围绕新阶段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分布在麻山、瑶山、月亮山、雷公山、乌蒙山、武陵山等“六山”地区的100个一类重点扶贫乡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扶持,扭住“三个基本”抓机制创新,抓分类指导,抓措施落实,抓作风转变,扶贫开发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层出不穷,开创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新局面。
据统计,2001年至2004年,贵州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1.8亿元、以工代赈资金10.6亿元、信贷扶贫资金63.3亿元、其他扶贫资金16.38亿元,实施项目3万多个,涉及种植养殖业、技能培训、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电改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等方面,共覆盖83个县的3.5万多个贫困村(次)、479万多农户(次)、1750多万人(次)。帮助贫困地区新增基本农田15.5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6.34万公顷、经济林10多万公顷、草场6万多公顷;新修及改扩建乡村公路4.1万公里,新建农村沼气池2.1万口,新建及改造教育卫生用房面积177.46万平方米,推广脱毒马铃薯1300多万亩。 (记者 陈静、张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