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长三角区域在自主创新上又成为昂起的龙头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0月31日   来源:经济日报

    编者的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今年以来,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共同进行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报道”,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在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的自觉行为,新的经验和做法层出不穷。

    坚持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一环。从今天起,本报将以自主创新为主题,深入报道各部门、各地区的具体做法和成功经验,以供借鉴。

    两年前,长三角的龙头城市上海曾经提出这样的发展道路:“上海下一步发展惟一的一条路,就是依靠科技创新,依托科教兴市,深入进行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如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已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记者从上海到苏州、无锡、常州、马鞍山……发现长三角区域处处焕发着自主创新的蓬勃生机,企业在把自主创新当作生存之本,各个省市在把自主创新当作经济发展的支撑。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引擎之一的长三角区域,在自主创新上又成为昂起的龙头。

    上海:走在自主创新前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海市委、市政府对上海经济发展的态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当前,上海正处在经济结构提升、经济体制转轨、城市功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较为粗放的低水平生产力正在向外逐渐调整转移;另一方面,高水平生产力还在集聚之中。

    应该说,在有些产业领域,上海企业的规模已经不小,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但是,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仍然是企业下一步发展中的最大障碍,这也让不少企业成为“软骨巨人”,经不起市场的风浪。此外,上海还发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GDP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然而诸多以往的知名品牌却在消失,这也给上海敲响了创新能力不足的警钟。

    中央领导同志要求上海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全面走在全国前列,因此,上海市委、市政府表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上海责无旁贷地要走在前列。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城市,是第六大城市群的核心,决不能再走“高耗低效”的路子,而要用创新开路,“走通华山一条路”,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智力城市”。

    苏锡常:打造创新型发展模式

    作为长三角区域中的二线城市,苏锡常三市在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大力引进外资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了进行自主创新的紧迫性。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告诉记者,当前,经济发展必须从资源消耗型向节约型转变,从投资导向型向区域创新型转变,努力走创新型经济发展之路。

    这三个市对自身的经济发展情况有着明确的定位:中小企业比较多,自身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必须把应用型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同时,三个市都认为,从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内在要求看,单项技术的研发如果缺乏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衔接配套,往往难以对经济发展起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所以,既要重视单项技术的研发,更应注重以产品或产业为中心,实现各种技术的集成创新。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形式,促进技术和资源的集成,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促进企业向产业集团发展,提升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

    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的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是一项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社会整体氛围的创新。这就是苏锡常三市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安徽:以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

    安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跨越,而实现跨越的根本在于创新,当前,安徽省委、省政府已经作出了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战略部署。

    去年以来,安徽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安徽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具备独特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富有特色的产业优势、实力较强的科技优势和深厚灿烂的文化优势,增长潜力巨大。

    安徽省委、省政府认为,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观念创新是前提,体制机制创新是基础,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支撑。当前,安徽各地正在从实际出发,依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情况、发展潜力制定发展战略。安徽省委、省政府要求,全省上下围绕“861”行动计划,确定一批重大的牵引性项目,为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突出工业强省、东向发展、创新推动、中心城市带动、城乡统筹的战略导向。安徽省委、省政府强调,科技创新,企业是主体,国有大型企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创新相结合,加大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做大做强企业,为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和安徽加快发展、奋力崛起作出贡献。(本报记者 李治国 李雅萍 白海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