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投诉率每万户仅为1起
以人为本,培育和塑造“开明、守信、开拓、竞争、奉献”为核心理念的特区精神,厦门在创建过程中着眼于不断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500多所市民文明学校常年开课,36个窗口行业、121个示范点投身“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活动,20万青年志愿者深入社区扶贫济困、扶孤助残,文明的种子在厦门的各个角落落地生根。厦门市专门成立的来厦务工人员培训中心,已先后培训外来务工人员超过160万人次,帮助他们在这里更好地工作、更文明地生活。
长年以来,厦门致力于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并先后摘取“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诸多桂冠。而每一次创建过程,都使市民经受一次文明历练,使厦门人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厦门市每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达1100多人。
在厦门市金山社区中心花园的一块巨石上,“和谐”两字遒劲有力,这是北京一位年逾80岁的书法家留下的切身感受,也是对厦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真实写照。据统计,2004年厦门虐待和不赡养老人发生率仅0.46起/万户,家庭暴力投诉率1起/万户,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事件投诉率0.67起/万户,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在这里得到较好的维护。
人人创造文明 人人分享文明
厦门大学数学系退休教授胡南桦曾发现厦门机场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写信给市长和机场领导提意见,没想到他所提意见迅速得到整改,他本人也随即被聘请担任机场社会监督员。如今胡南桦常常骑着自行车在厦门环岛路等地溜达,将沿途发现的市容市貌等问题向有关单位反映。“看到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所提出的意见,能够对城市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从此走上了‘管闲事’之路。”胡南桦说。
去年5月,厦门思明区嘉莲街道莲花五村警务室的黄隆瑚提出“应在社区建立捐赠物品交流站——超市”,莲北社区居民姜杰娥提议建立“爱心驿站”,以便在捐赠者和困难群众之间搭建一个无需“面对面”的帮扶平台。根据这两个建议,思明区先后开设了11家“爱心超市”,使一股股爱的暖流汇聚成河。据统计,至今年9月底思明区共有200多个单位、11980个家庭向“爱心超市”捐赠122000多件各类物品,价值276万元。
群众是城市的主体,也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和受益者。正是根植于群众的深土厚壤,激发出群众的无穷智慧,厦门的文明之树才得以在家庭、社区、社会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而带给人们更多的和谐、更多的温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