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吉林建设生态省过程中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循环经济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5日   来源:经济日报

    近一时期以来,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且已成为各级政府的行动。各地纷纷设置新机构,实施新举措,尝试新机制。然而如何节约资源?如何降低资源成本?离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吉林省是较早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省份之一,在以科技为先导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做出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此,记者日前采访了吉林省科技厅、省发改委及省生态办等部门。

    生态优先

    2001年吉林省即提出建设生态省,2002年正式运作。生态经济谋求的是“链式”循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则是力求“闭环式”联动,追求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怎样保护与改造生态资源?如何使生态资源从循环利用到永续利用?拼命与蛮干都无法奏效,只有以科技为先导。吉林省发改委副主任贾广和介绍了多年来吉林改造生态、发展生态的科技“真经”。

    首先,依靠科技的力量改造劣质生态。吉林西部盐碱化草原面积达1453.5万亩,恶劣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经过科技人员的反复试验,实施了利用盐碱植物基因提取培植适合盐碱地生长苗木的生物工程、利用硫酸废渣制成化学制剂改造盐碱地的化学工程。同时,强制实施人工围栏、禁牧、轮牧等生产方式,大面积种植罗布麻、羊草、银莓等科技草种,到2004年底,全省共治理盐碱地753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52%。

    其次,利用科学手段保护和培育现有森林资源,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能力。多年来,吉林“天保”工程木材减产全部到位,调减幅度达到43.9%,退耕还林315万亩。为了改变输出“原木”的经济状况,吉林已有几十户木材深加工企业,累计投资近10亿元从德国、瑞典、荷兰、意大利等引进多条高科技生产线,加工生产的刨花板、中密度板、复合地板等优质木制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出口美国、日本、欧洲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第三,打造科学理念,提高粮食产区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水平。截止到目前,吉林省共建设了50个绿色产品基地,在这些基地上他们探索着引导农民发展各种循环经济农科项目。

    科技领先

    或许所处部门不同,谈话的着眼点也不同。在吉林省发改委和省生态办采访,记者感觉到的是宏观调控成果;而在吉林省科学技术厅采访时,记者深感需要认知的东西就更多了。

    “有了几年生态省建设的经验,吉林省发展循环经济是有基础的。”吉林省科技厅厅长卢连大说:“尽管循环经济本质上是生态经济,但它们各有两个层面:生态经济对生态资源既强调保护又强调建设,循环经济既把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和消耗降到最低,又需要人类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做到这一切,必须依靠科技的支撑。”卢连大向记者介绍了吉林省多年来如何开展科技立项,使众多节约资源、开发资源、再造资源的科技项目得以实现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及整个社会的循环。

    第一类,是推广广谱性的资源节约技术。如节水技术、二次供水洁净技术、污水防治技术、中水回用技术等,为了对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保护,吉林省在原先8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还将建设50个现代化污水处理厂。

    第二类,是开发资源的替代技术和能源的梯次利用技术。

    吉林是人工降雨技术开发最早的省份之一。目前采用“纳米”等科学手段使降雨速度提高2个至3个数量级;在开发风能方面,吉林已掌握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且3.5米/秒以上的“高效离网型低速风电系统”已全面使用;此外吉林对太阳能技术的开发利用也广泛应用到民用建筑领域。

    第三类,是利用新科技不断提高农业单位资源消耗产出水平。首先是对农业废弃物质的综合利用,开发生物质能。其次就是农村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吉林已经研究成功通过“地源热泵”技术打深井,冬天可把地下热能引到地表,夏天则可把地下冷气输送到地面。(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