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5日电(记者 何雨欣)我国农村消费者中,虽有74.4%会适当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但43.7%仍把价格便宜作为购买食品的首选,而城市消费者中选择“价格优先”的仅占8%。
商务部15日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三绿工程工作会议上发布了《2005年流通领域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报告中显示,
由于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市场对低价食品有着巨大的需求,购买渠道仍主要是自由集市和小卖部。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65.2%为自产自销,45.1%来源于流动摊贩,散装食品所占比重达30%以上,其中散装糕点、散装熟食、散装干果的比例达到50%以上,散装酒高达80%。
此外,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购买食品既不查验相关证照,又不索要销售发票,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市场监管缺位,致使一些“三无”食品、过期不合格食品以及被城市市场拒之门外的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报告中显示,农村市场经销的食品中,23.8%的包装食品没有标明保质期,19.2%的店主对过期食品选择降价销售,生肉销售大多没有保鲜措施,落市后第二天仍会拿出来继续销售。
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在会议上指出,农村市场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加大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力度,净化农村食品市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要积极推进农村市场的网络建设,建立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便利店,实行连锁经营。定期组织食品流通企业开展清仓查库活动,重点清查食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货渠道、包装质量等情况。各相关部门还要相互配合,对农村食品市场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