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典”到禽流感,人们对果子狸、候鸟等野生动物变得有些爱恨难断。它们的生老病死,人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了解呢?全国鸟类环志中心主任楚国忠研究员说:“目前,我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正在快速构建,包括野生动物栖息地、迁徙地、种群、数量、个体病死等在内的监测非常严密。”
今春以来,国家林业局已率先启动了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了第一批覆盖全国重点地区的118个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其中监测点113个、技术支撑单位5个),成立了专门的疫源疫病监测机构——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总站,制定了《国家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技术规范》和应急预案。各省(区、市)林业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结合本地区监控工作需要,也设立了400多个省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点。
11月16日晚,楚国忠作为国家林业局3个督导组专家之一,赴湖南、湖北、上海检查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工作会议落实情况及国家级站点建设情况,刚刚回到北京。17日一大早,记者就坐到了一身疲惫的楚先生面前。
“从检查的情况看,各地对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监测体系建设非常重视,已经搭起了骨架。人员上岗、制度上墙、物资储备,工作已经开始做了。”楚国忠说,由于工作刚刚开展,各站点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人员从森保、保护区、野生动物救治单位临时抽调,素质参差不齐,不适宜长期开展监测工作;监测、交通、通讯设备较差,每个国家级站点几万元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
“地方上认识很到位,”楚国忠说,“上海为国家级站点建设补了30万元,湖南也补了10万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国家级站点建在鸟类环志站和自然保护区的,监测软硬件也都相对完善。”
各地向督导组建议,国家应适时为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定编,开展监测培训,尽早出台监测技术规范,并增加投资,以保证监测设备、设施到位。
迄今为止,全球候鸟因感染禽流感大规模死亡的病例只有今年4、5月间发生在青海湖的1起,报道死亡候鸟超过6000只。楚国忠说:“由于疫源疫病监测站点已经建立起来,青海湖候鸟非正常死亡被及时发现、报告、送检,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了防控措施,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