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蛔虫病是甘肃白水江大熊猫生存的一个重要威胁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11月26日电(记者朱国亮)近期出版的《甘肃白水江大熊猫》一书分析大熊猫死亡的原因说,蛔虫病是食源短缺以外白水江保护区内大熊猫死亡的另一主要原因。

    大熊猫原是一种古老的食肉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步过渡为以竹类为主的杂食兽。由于其消化道构造简单,消化吸收能力差,食量大,加上主食竹周期性开花死亡,食源短缺成为大熊猫死亡的主要原因。然而,新的研究表明,蛔虫病也是大熊猫生存的另一重要威胁。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一书介绍,白水江保护区管理部门抢救的大熊猫中,蛔虫感染率为100%,其中重度感染者医治无效死亡率达到30.8%。大熊猫蛔虫病的病因是西氏蛔虫,又称熊猫蛔虫,是大熊猫的专性寄生虫,通常寄生于小肠,也可钻进与肠壁相通的管道如胆道、胰管等,幼虫移引期还可进入肝肺、食道等器官,严重感染的大熊猫发生呕吐时,可从口中吐出虫体。

    蛔虫病对大熊猫危害极大。轻度感染者,仅表现为消瘦、贫血;中度感染者,则表现为极度消瘦、衰弱,个别发生衰竭死亡现象;而重度感染者,体内虫体数量达到300条以上,不仅会出现极度消瘦、衰弱、死亡等现象,还会并发肠梗阻、穿孔、胰腺炎等附症。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一书还介绍,野外大熊猫的生活范围相对稳定,选择一片竹林后,边吃边拉。这一习性使得大熊猫很容易感染蛔虫病。此外,舔吮手指、咬毛等习惯,也会让大熊猫感染蛔虫病。

    《甘肃白水江大熊猫》一书是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保护与研究人员在27年的研究基础上撰写的。这个保护区建立于1978年,面积约22万公顷,区内生活着100多只大熊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