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地震灾区确定首批7个灾民重建安置点

九江地震灾区确定首批7个灾民重建安置点 12月1日,江西省城乡规划建设设计院副院长陈振寿在介绍瑞昌市灾后重建规划、建设设计方案。当日,江西九江地震灾区公布了首批7个灾民重建安置点,预计可安置地震灾民6000户,以帮助住在帐篷里的灾民尽快迁入新居。 新华社记者章武摄

瑞昌市湓城办事处王家埒地震灾后重建安置点详细规划方案示意图。 新华社记者章武摄

这是瑞昌市灾后重建安置小区外观设计图。 新华社记者章武摄
新华网南昌12月1日电(记者郭远明)12月1日下午,江西九江地震灾区公布了首批7个灾民重建安置点,预计可安置地震灾民6000户,以帮助住在帐篷里的灾民尽快迁入新居。
江西省城乡建设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陈振介绍,这批地震灾民安置点由震中区的江西瑞昌市率先确定,安置点占地800亩,分为城区灾民安置点和城郊农村灾民安置点。根据已确定的示范安置点规划,安置点房屋抗震标准提高到抵御地震烈度7度,其中城区安置点将安置5000户灾民,房屋为5-6层的公寓楼;城郊安置点将安置1000户灾民,房屋为2-3层的连排式住宅。
据了解,11月26日九江地区发生里氏5.7级地震后,大量房屋倒塌或严重损毁,大量灾民只有住在帐篷中。为尽快解决灾民户外居住问题,江西省从全省抽调了400多名建筑结构工程师对灾区房屋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同时建筑设计部门也采取措施,为地震灾后重建规划选址,进行房屋设计规划,使灾民早日搬迁新居。(完)
九江地震中12位遇难者妥善安葬 死因暴露当地房屋抗震性能低 居民避震知识缺乏
新华网南昌12月1日电(记者郭远明)记者从江西省抗震救灾指挥部获悉,到11月30日,九江地震中的12名遇难者已全部火化安葬。专家分析死因后发现,当地房屋抗震性能低,居民普遍缺乏避震自救知识,是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11月26日九江市发生里氏5.7级地震,导致12人死亡,其中瑞昌市死亡7人,九江县死亡5人。遇难者中还包括5名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当地政府向每个遇难者的家属补助了1万元安葬费,此前都已发放到位。
专家调查发现,12名遇难者中,直接被倒塌房屋压死的很少,绝大多数是地震发生时跑出房屋,被掉落的女儿墙、屋瓦、砖块等砸死。死因暴露出当地居民避震知识缺乏,房屋抗震性能低等问题。
地震专家在瑞昌灾区现场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房屋是泥沙加石灰砌成的,强度低,又是空斗墙,因此普遍破坏严重。当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老旧居民房大多是砖块和水泥预制板垒起来的,在稍强的地震面前无异于“搭起来的积木”,一晃就出危险;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按当地民俗建设的房屋,很多也是跨度大、墙体薄的“大头房”,根本不符合抗震要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