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南昌统筹三大经济板块协调发展树和谐统一新形象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05日   来源:人民日报

    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物华天宝”之所在。

  而今,作为一个欠发达的中部城市,近几年的南昌却以其经济迅速发展之势引人注目———2001年以来,南昌连续多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居于首位。

  如何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南昌市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思路:积极统筹都市经济板块、园区经济板块、县域经济板块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建设历史名城、山水都城、现代新城和谐统一的新南昌。

  都市板块:整治与建设齐头并进,塑造品牌城市形象

  到过南昌的人都会感觉南昌“天生丽质”。但4年前的南昌人并不以为然,“湖水污浊,臭味刺鼻”是住在玉带河边的张祥斌对当时状况的描述。铁路八村的鱼银行则用“雨季靠蹚水过日子”形容积水带来的不便。

  面对老问题、考虑新发展,南昌市委、市政府开始大刀阔斧整治改造旧城区,科学规划新城区。从2001年起,南昌市累计投资近16亿元,启动城区八湖二河综合治理改造工程,使昔日污染严重的水域恢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2003年10月,总投资达12亿元的五大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涉及12个大项目、30个子项目,积水问题彻底解决。为了让居民生活、出行更方便,南昌连续3年实施“百路大会战”,改造小街小巷360多条。

  在赣江西岸,被誉为“南昌的浦东”的红谷滩曾经是一片荒滩。从2001年开发至今,以打造大南昌CBD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的红谷滩新区已经变成了寸土寸金的投资热土。万达星城、丰和花园等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绿色景观长廊伴江延伸,与滕王阁隔江相望的秋水广场共同展现滨江都市的现代风采。

  目前,南昌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1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36.88%。2004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5%,同比上升7.2%,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

  园区板块:科学发展现代制造业,要财富也要生态

  走进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一座座楼宇映衬在绿树碧水之间,即使在初冬时节,也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园林都市风格。作为江西省唯一的高新区,南昌高新区位于市区的上风口,拥有“一江相邻、三湖相间”的生态优势。“我们努力打造高科技、园林化的科技新区。231平方公里的园区内没有一个烟囱。”开发区副主任宋双鹏告诉记者。在南昌市西北边缘,拥有航空港、水运码头、铁路车站及高速公路的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更加显示出工业园区的便捷优势。

  “发展要快速也要持续。制造业的发展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南昌市委书记余欣荣在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一再强调。

  为此,南昌科学地选择制造业,科学地发展制造业,扶持科技含量高的汽车、医药和食品、电子信息和家电、纺织服装、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微软技术中心、中兴软件、东元电机、方大新材料……一幢幢楼宇在耸立,一座座厂房在落成。

  对原有工业企业,南昌大力推进退城出郊进工业园区。目前,江西制药有限公司、煌上煌集团、南昌柴油机厂等1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已经退城进入工业园区。同时,对引进项目设置了“绿色门槛”。在南昌投资70亿元之巨的晨鸣纸业,也同样被要求开工前污水处理设施必须达标到位。

  如今,以工业园区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板块已经形成,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的增长极。2005年上半年,全市11个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95.84亿元,销售收入268.79亿元。

  县域板块:打造半小时经济圈,引导企业入驻县乡

  南昌总人口460万,农村人口占了一半以上,农村面积占了90%。在通往郊区的路上,住在城区十多年的李家旺向记者感叹:“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动了郊县的建设与发展。现在,南昌市许多农民生活过得比城里人还好。”

  “我们这几年一直致力于打通城乡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瓶颈’,努力打造‘半小时经济圈’,不断增强城市功能和对农村的辐射力、带动力。”南昌市市长李豆罗告诉记者。据了解,2003年以来南昌先后投入6.1亿元,完成了322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和硬化,连续3年超额完成每年1000公里的任务,基本实现“村村通”。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南昌积极引导县乡企业加强与市内外大中型企业的配套协作,鼓励省市工商企业向农村和县乡工业园区转移。目前已有江铃发动机和30万辆整车项目、江中制药、南柴等一大批大中型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走出城门,落户县工业园区。(罗彦 刘建林)

 
 
 相关链接
· 江西省南昌市207个审批事项全部实行网上办理
· 南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九通”思路建设开发区
· 南昌将口岸延伸至内陆助内陆省发展外向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