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河北省将投资10亿在全国首建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12日   来源:河北日报

    今后,河北省企业生产的每一件产品都将有一个“电子身份证”。消费者购买商品后,通过电话、短信、上网等方式,对商品上的“电子身份证”进行查验,就可以很方便地辨别其真伪。近日,作为全国首个试点省份,“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正式落户河北省,3年内总投资将超过10亿元。

    当前,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统计显示,目前市场假冒产品总货值超过1370亿元,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仅今年1至11月河北省就查获假冒伪劣产品货值6.95亿元,其中关系百姓日常生活的食品、药品、农资、建材、化妆和洗涤用品所占比重较大。

    “打造电子监管网,利用高科技打假,是确保产品质量、保障群众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河北省质监局局长郭风集向记者介绍,电子监管网是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对生产企业的最小单元产品实施赋码,等于是给商品贴上了“身份证”。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利用电话、手机、短信、互联网、超市终端等网络通讯设备,对电子监管码进行查询,可以对每件产品进行动态跟踪,验证真伪。一旦发现假冒伪劣产品,投诉信息会及时传递给质监部门,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形成打假合力。

    同过去的市场监管模式相比,电子监管网优势明显。由于查询手段多式多样,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对购买的商品进行辨认,不必现场投诉和检验,不再耗时费力。其次,假冒产品能够快速准确查处。由于每件产品的“身份证”不同,伪劣产品只要进入网络,执法部门就可以通过网络提示信息,及时精确地查找到销售位置。此外,执法部门的行政行为更加公开透明。对于投诉,查处不查处,反馈不反馈,网上都能迅速显示,直接置于社会监督之下。

    据悉,河北省将重点发展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建材、农资等产品先期入网。截至目前,全省共有近2000家企业入网,347家大中型企业生产的产品已经赋码上线。按照规划,从2005年到2007年底,中国产品质量电子监管网系统平台投资规模将达到50亿元,其中在河北省的项目将投资10亿多元。届时,河北全省适合电子监管的所有企业和所有产品将全部入网,形成遍布全省城乡的无数“慧眼”,确保广大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记者 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