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海派文化活力 全面提升城市能级 提高市民整体素质
编者的话
对于2010年世博会,我们已经有过许多的论述、描绘和展望。而这一回,当我们再次把它作为“十一五”亮点聚焦时,一切确已变得渐渐清晰。
正如报道所写,演绎好、筹办好、展示好的“三好”目标是一定要达到的。这不仅关系到能否把世博会办得成功、精彩、难忘,更是对上海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说到国际竞争,上海世博会当年跨越时空的“城市”主题的确立,实际上恰好为各国文明对话搭建了最佳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不仅可以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寻求共同发展的路径,更将使上海在开放多元、丰富多彩的文明交流中,学习构建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城市文明体系。就是说,举办世博会的过程,正是上海融入世界的过程,是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市民素质,向世界展示良好形象的过程。
毋庸置疑,我们只有从现在起就为那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作好充分准备,才能真正经受未来的考验。
1970年世博会,将日本大阪推上了日本重要经贸中心的地位;1992年世博会,使西班牙塞维利亚成为欧洲南部熠熠生辉的明珠——每一届的世博会,都是城市发展的难得机遇,那么,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又将给浦江两岸带来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答案正在渐渐清晰。在不久前举行的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与会同志达成共识:2010年世博会,既是上海“十一五”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目标,更是对上海国际竞争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演绎:成败关键
2010年世博会,将是世博会155年的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能否将这一主题演绎好,将是世博会成败的关键。
城市,怎样才能让生活更美好?这就是2010年世博会要回答的问题。上海世博会要真正成为成功、精彩、难忘的科技盛会和文化庆典,必须把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上海城市的历史文脉、改革开放的历史巨变以及世界各国的文化精品和科技创新成果汇聚起来,兼容并蓄,为所有参观者展现未来城市的蓝图。
2006年,上海世博会的招商招展工作将全面启动。为了争取更多国家、城市、企业对世博主题的认同和参与,上海将充分发挥社会研究策划机构和社会专家的作用,汇聚各方智慧,调动各方资源,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丰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的内涵,使其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显示上海城市的海派文化活力。
筹办:立足长远
上海不但要办好世博会,而且要通过举办世博会,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能级。生态建设和交通管理,将是世博会筹办期间的重要任务。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天厚认为,世博园区的生态建设将为上海进入真正的生态社会提供实践和示范的契机。
据悉,世博会将给上海带来60公顷的大绿地。上海将借世博会之机,将浦江两岸工业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将272家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出上海中心城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世博园区内的绿地将永久保留,成为市民漫步的亲水绿地。
世博会期间,预计世博园区每天要接待40万人次,高峰时可能有80万人次。如何让这些人进得来、出得去?世博交通规划负责人、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告诉记者,从现在到2015年,上海将新建8条轨道交通线和部分延伸项目,共计389公里。加上现有的120多公里轨交线,届时上海的轨道交通线路长度将超过400公里。轨道交通线路从0公里到400公里,发达国家用100多年才完成的跨越,上海借助世博会,将在20年内实现。到2010年,上海中环线以内将形成稠密的方格形轨道网络,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
在大规模兴建轨道交通的同时,上海还将借世博会打造高水平的公交服务系统。据悉,本市将以世博会为契机,开辟100多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同时建造类似于地上轨道交通的快速公交系统。
展示:锻造精神
2010年世博会能否成为向世界集中展示中国城市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窗口,仅靠硬环境的建设远远不够。不少专家认为,上海要通过举办世博会,把生活质量和品位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把城市人的素质和形象提升到新高度,把城市精神提升到新高度。依托世博会而形成的新的城市精神,将在上海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恒久的动力和活力。为此,本市已于去年制定了《上海迎世博文明行动计划》。从现在到2010年,上海将更加注重塑造人的精神品格和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基本任务是:上海市民提高自身素质,从基本行为文明走向守秩序、讲卫生、护环境、有礼貌、重信用、爱科学、献爱心等综合素质文明;城市文明也从脏乱差的环境整治走向建法治之城、健康之城、生态之城、礼仪之城、诚信之城、学习之城、友善之城。
明年,迎世博文明行动将进入第二阶段,上海将着力加大“七不”的倡导力度和“七建”的宣传力度,切实把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放到突出位置。《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家庭保健计划》和《人人运动计划》等将进一步深入,力争到2007年,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取得显著成效。(记者 邵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