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经济区战略崛起引领福建从“失落”走向勃兴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5年12月26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福州12月26日电(记者杨廷建、梅永存) 年终岁首,福建省人民政府传出最新消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全省经济发展持续、协调、有序、有效,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将达到6487亿元,增长11%;财政收入780亿元,增长19%。

    福建今年历经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经济发展呈现如此良好态势令人振奋,这也是继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后,这个省的经济第二年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界人士分析认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海峡西岸”写入“十一五”规划,表明海峡西岸发展规划已从地方决策上升为中央决策,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就,预示了福建从省份经济走向经济区经济的广阔前景。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尽管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投入欠账多,资源相对匮乏等原因,在以沪苏浙为主体的长三角经济圈和以广东为主体的珠三角经济圈的相互映衬下,福建省的经济总量和发展规模却迟迟未见质的提升,作为东南沿海开发、开放较早的省份,福建正面临在全国经济版图上日益边缘化的尴尬命运。

    从吸纳、引进外资的情况变化即可看出福建近几年来的“失落”:改革开放初期,福建省凭借地缘优势,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名列全国第二。但从1996年开始,福建的外资吸收开始落后:1997年被江苏赶上,2000年被山东超越,2001年又被上海甩在身后。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福建一直是台商在大陆投资布局的重心地区,所吸纳台资一度占到大陆吸纳台资总额的30%以上。但随后,福建在台商投资大陆热点地区中的排位不断下滑。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福建吸纳台资所占总体份额已从1991年的32%降至3.8%,10年下降了28个百分点。

    “小发展也是一种退步,图发展必须谋变化”,面对逼人形势,去年初,福建集中全省智慧,审时度势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

    福建省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开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既与海峡东岸的台湾相对应相衔接,又与相邻的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相贯通、相交融。这一规划表明福建从国家发展的全局中找准了自己的战略位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将有力促进东南经济板块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提升东南沿海整体经济实力,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004年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福建省首抓经济结构调整,以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为契机,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热行业,清理在建拟建项目,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同时,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拿出3亿多元,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受惠人数达到76万人,确保了农业稳产、农村稳定和城乡均衡发展。

    种种可喜的变化表明,经济区战略正引领福建从“失落”走向勃兴。去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长12%,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今年以来,福建农业经济稳步前行,工业生产增长快速,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回升,外资利用持续上扬,整个经济运行保持积极、健康的增长态势。

    为从传统的资源约束中解脱出来,福建适时提出了产业集群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支柱型产业,进一步优化资金和资源配置,改善经济增长方式。按规划,在未来5年内,福建省将重点培植5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6-8个,产值100亿元以上产业集群30个。目前,电子、机械、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及产业集群成长迅速,三大支柱产业去年实现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高达47.2%。

    闽台经贸合作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去年全省新批台资项目400多个,对台贸易总额达40亿美元,今年利用台资继续走高,前十一个月合同利用台资增幅达71%,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台商在闽投资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出现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以台资为主参与投资发展的电子、石化、机械等行业,成为推进福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完)

 
 
 相关链接
· “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我国海洋事业重点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