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曲志红 周婷玉) “锵……锵!”踩着锣鼓点,布幔后闪出一位戴髯口、持大刀的古代武将,他一甩髯口,把刀一横,亮相,只听旁边有人喊“快摇”,一位守着摄影机的照相技师便使劲摇了起来……
这是1905年秋天发生在京城琉璃厂丰泰照相馆里的一幕。他们中可能谁也不曾想到,这个本为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贺寿的“新鲜玩意”,竟成为一个开创性事件——中国民族电影由此诞生。
10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世界电影的进程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电影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和审美特征,铸就了令人瞩目的辉煌和成就。回首百年历程,中国电影可以说见证并记录了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发展与进步、苦难与辉煌,汇聚了中国电影人的民族精神、文化责任、智慧才华、艺术创造和思想力量。
走过风雨历程,书写辉煌篇章
100年来,中国电影成就斐然。据不完全统计,除香港、台湾地区1949年后单独拍摄的影片,我国共拍摄电影2万多部,其中故事片7200多部,科教片约4800部……
这一切,起步于丰泰照相馆里拍摄的《定军山》。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拓荒时期的《孤儿救祖记》《劳工之爱情》等影片,到抗日救亡时期的《十字街头》《中华儿女》《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电影,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白毛女》《林家铺子》《小花》《人到中年》《黄土地》《老井》,以及《不见不散》《英雄》《神话》等国产大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电影走过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等历史阶段;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进程,并在这个艰苦卓绝的发展中,逐渐探索自己的特色和道路。
作为中国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和台湾的进步电影也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香港逐渐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之一,台湾电影则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审美经验。
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概括说:“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史,也是世界电影史册上洋溢着东方神韵的文明进步史。”
弘扬爱国主义 折射社会变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们的国歌最早出现在70年前的一部电影里。作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她随着电影的放映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召唤民族精神的号角,成为鼓舞人民投入爱国救亡运动的呐喊。
这种以爱国为主题的电影,百年来在中国影坛上生生不息,成就了中国电影最突出的品格:关注民族命运,抒发民族情感,揭示民族矛盾,呼唤民族觉醒,讴歌民族英雄。
“这一时期,电影人与其说在拍电影,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战斗,在完成一项使命。”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皇甫宜川如此评说抗战时期的中国电影创作。
其实,不仅抗战时期如此,纵观百年电影史,在民族进程中的每一个历史关头,中国电影都体现出鲜明的爱国主义主题。像影片《松花江上》《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黄河绝恋》《我的1919》《一轮明月》等,爱国主义主题随着历史变迁和民族命运的不断变化而不断丰富,一直延续到当代电影创作,始终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和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动力。
与此同时,电影也再现了民族解放和战斗的历史,记录了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事件。《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大转折》《大进军》《长征》等影片,都为观众展现了一段历史记忆,同时还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民族气概、民族情感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打开中国电影百年史册,中国电影的影像始终传承着中华文明,折射着社会变迁,凝聚着中国民众的情感。可以说,中国电影始终密切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历史和时代的进步方向,铸就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风格。
尤其可贵的是,从早期的《小城之春》到改革开放之后的《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以及近年来的《洗澡》《暖春》等不同时代和题材的影片,中国电影不断开拓着现实生活的表现领域,通过敏锐地观察生活,深刻地剖析社会,刻画普通民众的心灵,展现人的价值与尊严,在平凡生活中挖掘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深度。
坚持改革创新 勇敢迎接挑战
迎来电影百年华诞的2005年,我国生产电影故事片260部,全国电影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国内市场票房达到20亿元……站在新百年的起点上,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热潮中勃发生机。
近几年,电影界拆除围墙,打开城门,降低准入门槛,改进电影立项、审查和合拍片管理等各项措施,社会各界投资电影的热情高涨。
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国有电影单位艰苦支撑国产电影生产的历史困境已彻底被改变,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等多主体投资国产电影的新格局逐渐形成。2005年民营和境外资本参与生产的影片约占总量的75%,中外合拍片达到37部。”
随着年初《孔雀》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中国电影在国外主流电影市场上捷报频传:《红颜》获欧洲艺术奖,《青红》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2005年共有18部影片获得32个国际奖项,赵实说:“这昭示了中国电影当下的实力和美好前景。”
但几乎所有中国电影人都坦言,与世界电影产业大国相比,我们的整体实力还很薄弱,基础设施的建设、市场化的程度、科技力量和管理水平、电影产品的普遍质量亟待提高,体制性的障碍和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电影改革与发展任务还很紧迫、很艰巨。
96岁高龄的著名导演汤晓丹从艺已70多年,汤老深情地说:“我算是百年中国电影的实干家、亲历者、见证人,我相信,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后来人会从评议、反思中悟出真理,在实践中把中国电影拍得更有社会价值。”
而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走上影坛,以《早春二月》享誉中外影坛的导演谢铁骊认为,刚刚过去的这100年是探索各方面的路,下个百年将大步伐地上台阶,既不是平坦的大路也不是崎岖的小道,而是向世界电影高峰攀登。“到那时,我将在更高的地方俯视中国电影的辉煌。”
这不仅是谢老的美好愿望,更是全中国电影人的方向和亿万观众的期待。(完)
儿童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的“软肋”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周婷玉) 当国产儿童电影“亏”声一片时,《哈利·波特4》仅上映三天就在全国狂卷3000多万元的票房,国内的儿童电影市场正在被国外影片开拓和挤占,而国产儿童影片的市场却一直未曾成形。
“与中国电影整体创作相比,儿童电影的发展还较为缓慢与薄弱。”儿童影片的票房尚不及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的十分之一。走过百年历程,我国电影界正在大刀阔斧地推进产业化,可儿童电影却仍在政策的“襁褓”中生存:
1981年成立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开始创建第一个从事儿童电影创作的专业化基地;1998年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入中影集团,儿童电影创作作为“公益”事业保留部分经费补贴;2004年广电总局设立专项资金扶持儿童电影和动画影片……
然而这一系列政策扶出了数量却没拓开市场。近百年来我国总计拍摄了儿童电影380多部,其中改革开放后20多年间就创作生产了300余部。这些可爱的数字背后是尴尬的现实:绝大多数影片不为孩子们所知。
最典型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初,影片《哦,香雪》《火焰山来的鼓手》和《天堂回信》连续三年夺得柏林儿童电影节的大奖,其中《天堂回信》共在8个国家获奖,可这样的辉煌国人却知之甚少,孩子们压根儿就没看过这些电影。
创作出于责任,创作为了评奖……种种创作儿童电影的理由中唯独没有“对位市场”。因其商业性不强,发行渠道也不畅。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说,目前我国儿童电影只能进入极少数二级院线,主流院线一般不敢接国产儿童片的单子,因为市场风险太大。广州市儿童电影院经理蔡安州曾在提及少儿电影院的现状时连说“亏!亏!亏!一百个亏!”
儿童电影的另一条发行渠道就是通过有关行政部门或学校来组织放映,可近年有很多学校领导表示,实行“一费制”后,组织学生看儿童电影,很可能被冠以“乱收费”的罪名。
发行难是我国儿童电影市场难以形成气候的致命障碍。但影片缺少精品,创作不能深入“童心”则是我国儿童电影创作的最大硬伤。
张宏森说,从《哈利·波特》掀起的一次次热潮便可知道,我国儿童电影市场有很大的挖掘潜力。但是国内儿童电影缺少《哈利·波特》这样的品牌,总体质量不高。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震钦说,电影的创作和儿童的心灵需要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是导致儿童放弃国产儿童影片的重要原因。因此她认为要振兴我国的儿童电影,创作观念的改变要先行。
在某届中国电影“童牛奖”评奖时,专家评出最优秀的动画片是《宝莲灯》,儿童评选的则是《哎哟,妈妈》。问其原因,孩子们说:“因为这部电影里说出来的都是我们的心里话。”
“这说明我们的专家对孩子们的心理没有了解、没有摸透。”原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厂长陈锦俶说,事实上我们就没有专业从事儿童电影的人员,创作者没有深入了解孩子的世界,缺乏儿童视角和对儿童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缺少走进儿童心灵的影片。
一位中学生的心声道出了同样的事实:“国产儿童电影看不看都行,反正跟老师、学校教育我们的那些没什么两样。”
张震钦表示,儿童电影与成人电影的最大区别在于:成人可以创作成人电影,而儿童影片却不能由儿童来创作。所以儿童电影的好坏,取决于创作者对儿童的理解和承认程度。(完)
震撼人心的银幕形象为何越来越少
新华社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周婷玉) 《林家铺子》中的林老板、《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人到中年》的陆文婷……最近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等单位联合选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这一个个人物形象或英勇无畏,或平凡无奇,可他们都在不同时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现在,虽然影片生产的数量越来越多,可银幕上的经典形象却越来越少。在入围的100名银幕形象中,从上世纪30年代起,除去70年代,入选形象在逐年递增,到80年代达到高潮,共21个,而到90年代入选数量则回到了40年代的水平,共9个,新世纪只有3个。
近年来,不管是掌声不断,还是骂声不绝的电影,观众脑海中出现的只是一个个明星,只知道是谁演的,却不知道演的是谁。
著名编剧王宸认为,以前是演员去适应角色,而现在的演员多是本色表演,常常是出演适合自己的角色,所以留给观众的都是自己。他表示,电影是编、导、演等多方合作的结果,虽然最终展现给观众的是演员,但一个好演员“不能太张扬自我”,而是应该全力以赴去塑造剧中的人物。
表演艺术家葛存壮则认为,经典银幕形象越来越少的原因在于:现在的电影不注重讲完整的故事,很多电影只有形式。
的确,现在许多电影为了寻求卖点,动辄便是大制作、大场面。网友阿志说:“现在的电影比较注重视听效果,注重场景,而忽略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只是造成感官的强烈感受。”
在许多商业化电影中,复杂的人物性格被固有的单一样式所取代,叙事往往是一组动作与另一组动作联系在一起;复杂的叙事被壮观的场面所取代,叙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展现昂贵的特技。
正是这些炫目的场景和特技,销蚀了演员的表演,抢夺了观众的视线,同时也挤占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空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