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2005-2006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揭晓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0日   来源:文化部网站

    《梅兰芳》

    京剧。北京京剧院演出。

    该剧从抗战时期梅大师蓄须明志,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事迹切入,通过《别姬》、《蓄须》、《散花》、《醉酒》四个乐章展现了梅兰芳大师的高尚品德和风骨气节。

    该剧充分调动抒情状意的比兴手段来敷叙主人公的情绪流程。舞台时空转换自由灵动,转折与节奏如行云流水,舞台呈现高雅大气。名角荟萃,阵容强大,给观众极大的审美满足。京剧主旋、流派唱腔与交响音乐情感交融,和谐统一。本剧从导演手法、人物刻画、音乐创作、舞台美术、灯光服装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蓄须》一场戏有些跳出该戏风格,可虚一些。本剧在结尾处也值得推敲,希望进一步加工,更上一层楼。

    《廉吏于成龙》

    京剧。上海京剧院演出。

    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为开释无辜,昭雪错案,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想尽种种办法,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以其正直执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品行操守,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该剧以朴素清新的创作理念,简约明快的艺术呈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代廉吏于成龙的廉政、亲民。该剧注重对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塑造,求真情、求朴实。主题明朗,以古鉴今,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演出阵容强大,尤其是尚长荣、关怀两位主演收放自如的演唱和精彩表演,引起观众较大的观赏兴趣。希望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不断打磨锤炼,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英雄罪》

    昆剧。浙江昆剧团演出。

    春秋时期,郑国庄公假天子命讨伐许国,以颖考叔为主帅,子都为副帅。子都争功心切,乘考叔将破许国之时,暗箭射死考叔。为赏子都灭许之功,郑庄公决意将考叔之妹颖姝嫁给子都,子都因“君命难违”无奈答应这门亲事。新婚之夜,颖姝泣求子都,为她找出杀兄仇人。子都恶梦中道出实情。颖姝因此而疯,子都精神崩溃身亡。

    该剧故事独特,引人入胜,通过对公孙子都不择手段、阴谋杀人直至走向毁灭的心理描绘,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将成罪人的人生感悟,并对公孙子都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类共有的劣根性——嫉妒进行了展示和批评,具有较强的哲理性、警世性。希望该剧在不失昆曲韵味的前提下,不断开掘,不断创新,使传统的昆剧艺术之花绽放出时代光彩。

    《迟开的玫瑰》

    眉户戏。陕西艺术研究院青年团演出。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部某大城市的深巷小院。年仅19岁的乔雪梅考上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时,母亲突遇车祸身亡。面对瘫痪的父亲和三个未成年的弟妹,她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挑起赡养老父、抚育弟妹的重担,直至老父含笑而终,弟妹事业有成,才与默默爱她的工人许师傅成婚,并通过自己执着的努力取得了大学文凭,创办了老年公寓,为身边的下岗工人们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迟开的玫瑰》撷取了一个普通人生命进程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生日”,集中展示了主人公乔雪梅16年历程中的人生坎坷与命运跌宕,形象地刻画出她那奉献中奋发的崇高品格,从而弘扬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所需要树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催人奋进。 全剧的舞台呈现有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融的艺术魅力和虚实相生的戏曲韵味,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希望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能表现出人生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辩证意义,并赋予更具新时期风貌的舞台呈现,达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凤阳情》

    评剧。天津评剧院演出。

    该剧描绘了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大脚皇后”马秀英充满传奇而又质朴的一生,充分展现了她体恤民情,关爱百姓的情怀。从她和朱元璋的相识、相知到对皇子的悉心教诲以及她对大夫重刑天下的直言规劝到对苦难乡亲的体贴入微,处处都体现了她以民为本的深厚情意和平民意识。

    该剧通过对明代开国皇后马秀英质朴而又传奇一生的描写,体现了“民为根基”的主题思想,很有现实的启示作用。剧本一系列的情节展现,都使人们为这位“平民皇后”的独特作为所深深感动。整个演出完善和谐,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舞台艺术设计比较清新,唱腔设计丰富而又具有鲜明的评剧特色,加上优秀青年演员曾昭娟的精彩演唱和表演,深受广大观众的好评。希望在加工修改时进一步把握好马秀英性格思想发展的尺度;在个别场次的舞美处理上要注意对优美田园风光的展现与剧中人物贫苦生存状况在内涵上的一致性。

    《十二月等郎》

    花鼓戏。湖北省荆门市艺术剧院演出。

    长湖村,男人们外出打工,女人们送行……剧情以一年十二个月的时间为序,结构了长湖村女人们的情感历程和建设家园的故事。该剧以真诚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把握,反映了现代农村的面貌,讴歌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发展和农村妇女的进步,作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本剧以新的视角诠释了中国戏曲艺术的美学精神,为地方戏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以现代戏剧造型元素呈现传统戏曲的艺术特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并使该剧具有了当代乡村诗剧的品格。希望加强剧本的文字性,提高两声部演员的音乐素养。

    《大儒还乡》

    桂剧。桂林市桂剧团演出。

    该剧讲述了年逾古稀的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陈宏谋告老还乡途中,转道陕西,想偿还一笔积压心底的苦情账,不想引出一场谋杀,牵出一桩公案,荡出一个冤魂,爆出一件因他而起,已经皇帝嘉定却坑农、害农的假政绩“秦绢”工程,使他痛切反思,悍然犯颜,演绎出一场天、地、君、亲、师的剧烈大碰撞。

    该剧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贤臣大儒,展现了其勇于纠错,求真、自省、自赎,重塑自我、追求完美的执著精神,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全剧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戏曲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希望在未来提高的过程中,能够着重强调陈宏谋在“秦绢”工程中的“忧桑”情结,使人物的心路更加清晰、充实,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可信。结尾显拖沓。

    《铡刀下的红梅》

    豫剧。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演出。

    1947年,云周西村,15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像一株傲雪的红梅迎风绽放。她以近似天真的智慧与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书就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瑰丽人生。

    一个老故事,却是新面貌。艺术家们以新鲜的文学视角,生动的艺术语言,重新诠释了刘胡兰的人物性格和英雄风采,使人耳目一新。刘胡兰非但可敬,而且可信可亲。该剧的选材与豫剧形式结合得形神兼备,相得益彰。演员表现可夸可赞,舞台呈现写意写实水乳交融。

    《节妇吟》

    梨园戏。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演出。

    寡妇颜氏在塾师沈蓉赴试前夕,求爱遭拒,遂自断两指自诫,闭门教子,静心守节。但十年后,身为礼部侍郎的沈蓉沽名钓誉,封建帝王为“匡正”所谓的“世道人心”,将颜氏这段个人隐私公布于世,一道表彰圣旨,将颜氏逼上了绝路。

    该剧细腻描绘出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内心冲突尖锐,情节生动可信,人物个性鲜明,揭示了古代妇女在封建统治阶层及封建道学压迫之下所遭受的凌辱及悲惨命运,展现出人性受压抑下人们灵魂所受的创伤。此剧发挥了戏曲写意性美学原则,结合了当代意识与传统戏曲本体,发挥了梨园戏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特色。建议对沈蓉和儿子的心理进一步深入开掘。

    《山东汉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菏泽市地方戏剧院。

    该剧取材于山东单县农民孟昭良的真实事迹。失去双腿的土家族女子田云被以蹬三轮车为生的农民孟昭良救回家中。此后数月,这个未曾娶妻的中年汉子不顾别人的嘲笑和误解,用他美好的心灵去温暖这位遭不幸的残弱女子,使她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更加令人震撼的是他脚蹬三轮车,跨越四省历经千难万险,将田云从山东送返湖南老家,展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关爱,讴歌了人世间的真情与真诚。

    该剧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呼唤人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珍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诚信和人文精神。全剧充分运用戏曲艺术的表演手段,遵循戏曲的创作规律和美学理念,成功地将三千里三轮车送残疾女子的情节表现得生动感人而优美。希望在今后的加工中,是否可以考虑回避使用真人原名 ,虚化女主人公的具体经历,进一步强化乡土气息。

    《立秋》

    话剧。山西省话剧院演出。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汇通天下的丰德票号面临客户挤兑、天津分号被烧,大批国外借款不能收回的困境,生死存亡之际,“银行派”和“票号派”各执一端,导致剧烈冲突。同时,两代人、两个家族之间的爱情婚姻纠葛也一波三折。

    该剧是部有气势的作品。从晋商命运入手,着眼于国家与民族的盛衰,眼界高远,足以激荡人心、鼓舞精神,在戏剧结构上,开场即展示危机,随着危机加深,人物关系也迅速呈现自身脉络,戏剧冲突力度逐渐加强。其中某些场面,比如后台认亲,表达亲情,恰如其分,父子间以演戏为交流手段,若即若离,虚实交错,很有章法。

    《沧海争流》

    话剧。福建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施琅原是郑成功反清复明时期最倚重的大将,由于两人个性和用兵的歧见,无法相容,终于酿成大戾,成为仇敌。郑成功北伐南征失败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以儒家思想建设台湾,广受尊重,去世后以庙供奉。30年后,施琅为清军提督,率兵取台,准备杀将焚庙,为父兄报仇。当他以心灵面对郑成功的神像时,终于痛苦而又深醒地认识到郑成功的意义和价值,变“焚庙”为“祭庙”,并因此立功于国留名于世。

    这是一个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震撼力的戏。心理剧形式的选取,使它将深刻的历史真实与独到的人性发现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且充满了激情,复杂的心理层次和尖锐的性格冲突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人物形象饱满、独特、鲜明。希望在保持原有个性、风格基础上,更加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在人物性格的时代悲剧性方面有进一步的开拓,不断臻于完美。

    《我在天堂等你》

    话剧。解放军艺术学院演出。

    离休将军欧战军在与子女激烈冲突后死去,其妻白雪梅伤痛中回忆起他们共同走过的进军西藏的岁月生活:他们特殊方式的结合,女兵刘毓蓉的牺牲、战士小冯的坠崖、苏队长的救人遇难,他俩对战友遗孤的收养……而子女们长大后,却因为婚姻、事业不如意与父母产生了矛盾……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两代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层层展示……

    该剧以较深刻的思想、哲理,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戏剧结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导、表演创作,简约大气的舞台景观,饱含激情、诗意与震撼力地讴歌了一代军人的信仰、柔情、心灵、精神。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上都显示了探索、创新的勇气和生气。希望在加工中加强、调整前半部的戏剧性和节奏感,进一步完善多个时空转换和情理交汇的有机性,并对“现代生活”线索进一步提炼增色。

    《望天吼》

    话剧。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

    该剧根据长篇小说《玉碎》改编,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天津古玩店老板赵如圭一家人,在“九一八事变”前后至“天津事件”爆发一年之间的命运遭际。赵如圭以买卖人的八面来风,在日本侵略者、东北军以及满清溥仪皇帝之间机巧应酬,多次破解危难,化险为夷。然而,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击碎了赵如圭苟且偷生的梦想,毅然炸掉了玉器店,凸显出中国人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精神。

    该剧以现实主义精神和再现与表现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地再现了30年代的天津历史,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奋勇抵御外敌的爱国主义精神,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赵如圭这一古玩老板的典型形象。该剧还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展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该剧题材厚重,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的优秀作品。该剧用的倒叙方式,较好地完成了结构全剧的任务,但稍显生硬,个别地方交代不够清晰。建议在修改加工过程中进一步打磨细节,进一步理清结构,使后半部的矛盾冲突更具合理性。

    《十三行商人》

    话剧。广东艺术研究所、广东话剧院演出。

    “十三行”是清末由朝廷钦定的全国唯一外贸商团。通过对这个商业集团代表性人物潘亦仁一家悲欢离合和命运揭示,艺术地展示了这个特殊商业集团的衰落史,刻画了几个“亦官亦商”的特殊舞台形象,折射出中国封建王朝走向衰亡的历史宿命,讴歌了几代商人的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该剧题材独特,内容厚重,地域特色浓郁,熔家国变迁为一炉,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思想性。但在戏剧结构与叙事线索方面,不够集中和清晰,致使想表现的东西太多而不能完全表现好。建议在进一步加工修改时,在情节上删去枝蔓,加强人物刻画,使主要人物形象鲜明饱满。

    《“厄尔尼诺”报告》

    话剧。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演出。

    年届七十的离休老军人郭海正焦急地等待着四个儿女和三个女婿的归来。他想要宣布,在“守寡”十五年后,准备结婚了。陆续回家的儿女们的不同态度,使郭海时而欣然,时而惶然。就在这时,传来了二女婿经济犯罪的消息。顿时,父女,翁婿,夫妻,姐妹之间的矛盾冲突迭起,电闪雷鸣,风狂雨骤,犹如发生了“厄尔尼诺”。

    该剧从离休老干部的视角,描写了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当代人所面临的心灵困惑和价值观念冲突,大声疾呼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警示意义。本剧以现实主义手法,编织典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语言诙谐幽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建议在下一步修改加工时,注意挖掘人物的思想内涵,深化主题。

    《宝贝儿》

    儿童剧。济南市儿童艺术剧院演出。

    被父母视为小太阳的独生子女丁放和伙伴们偶然得到一条叫“宝贝儿”的狗,没想到遛狗时把祸闯到了孤独的盲老人梁爷爷的院子里。遭到父亲打骂的丁放离家出走,无意中了解到老人的孤独和苦闷。大受震动的丁放和伙伴们决定把自己心爱的“宝贝儿”驯成“导盲犬”,帮助梁爷爷。在驯狗、送狗与梁爷爷和解的过程中,丁放和小伙伴们成长了,终于明白,要想成为真正的小太阳,就要放光放热无私地付出。

    作品环绕一条叫“宝贝儿”的狗,表现了丁放等孩子与梁爷爷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作品以一个特定的视角,生动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的风貌,富有时代感,风格清新、隽永,儿童情趣浓郁,思想性和娱乐性结合较为自然。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诸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二小放牛郎》

    儿童剧。青岛市话剧院海尔儿童艺术团演出。

    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察冀根据地。满心希望当上八路军战士的王二小,为给县大队战士叔叔疗伤,私自到城里找舅舅买药,遇鬼子兵盘查,机智脱险;货郎爷爷却严厉地批评了他。二小自告奋勇进山送药,爷爷为掩护他壮烈牺牲,小伙伴们也因为他不相信是舅舅告密一个个离他而去。鬼子兵扫荡杀害乡亲,威逼人们说出八路军后方机关,王二小挺身而出,将鬼子兵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小英雄血染屠刀,放牛郎代代传唱。

    《二小放牛郎》以同名红色经典歌曲为形象种子,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性地演绎了王二小——这位几代人传唱中的抗日少年英雄的人物故事。寓革命理想教育于鲜活饱满、真诚感人的儿童艺术形象之中。该剧充满童心童趣,表演载歌载舞,张弛有度。希望更准确地营造和传达历史气息与年代氛围;舞台呈现上避免造成“童话剧色彩”及轻歌曼舞的感觉;音乐上似可加强民族化、民歌韵味,并更充分地运用原歌曲深入人心的音乐动机。

    《月光摇篮曲》

    儿童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演出。

    古老山寨,明月高照,土家族孩子们尽情曼舞欢歌,接受母亲赠予的香包,接受母亲的美好祝福,唯有高山娃只能接受爷爷赠予的香包,因为他的母亲远在北京。高山娃思母心切,毅然走出了大山。在北京,高山娃遇到了中学生张小圆、刘芳芳等人。他们之间从不认识、不理解,几经周折,终于相知、相通。最后,在他们的帮助下,高山娃找到了妈妈。

    该剧牢牢抓住“母爱”这一永恒主题,通过一个孩子寻母的故事,艺术地展示了现代社会的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山村与城市,高山娃与张小圆们,既有巨大反差,又有真诚的理解和心灵的共鸣。该剧注意刻画细节,情节引人入胜,感情真挚动人。表演上载歌载舞,轻松舒缓,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建议在进一步修改加工中,更加明确观众的年龄定位和艺术品种特征,并注意歌舞与主题情节的有机结合。

    《赤道雨》

    音乐剧。海政歌舞团 海政电视艺术中心演出。

    该剧以中国海军舰艇三次编队出访为背景,以长城舰舰长潘天雨和旅美华人肖可悦这对青梅竹马恋人曲折坎坷的恋情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人民海军的逐步壮大和现代军人的精神风貌,以及祖国繁荣崛起对海外华人产生的重大的感召力量。

    该剧思想性强,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昂扬大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具备了很好的基础。音乐结构完整,动听、动人。但剧中的一些情节有勉强和人为的痕迹,需再推敲设计,歌词文学性可进一步加强。

    《冰山上的来客》

    音乐剧。新疆歌剧院演出。

    该剧为五幕民族音乐剧,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了建国初期驻守在祖国最西部边陲的人民解放军各族官兵,和当地塔吉克族人民一起,为捍卫共和国新生政权,团结战斗,共同摧毁旧社会反动残余势力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统一的感人故事。

    该剧情节曲折,情感动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观赏性较强。作品的音乐流畅优美,风格统一。但新疆民族乐器的使用稍显不足,可进一步加强音乐的民族特色,使音乐更为丰满,并可考虑男女主角尝试通俗演唱。舞蹈热情奔放,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如更多地承担起推进戏剧矛盾开展的作用,效果会更好。整部作品在人物情感与性格的开掘方面可更深入一些。

    《张骞》

    歌剧。陕西省歌舞剧院演出。

    该剧讲述了汉代张骞担任汉使出使西域,历时十三年,历尽千辛万苦,打通汉朝与西域的道路、完成历史使命的故事,歌颂了张骞开拓西域的历史功绩,表现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胸襟。

    整部作品根植于民族艺术的土壤,雄浑古朴,具有宏大的史诗气质,是新时期以来歌剧创作中一部比较优秀的作品,经近几年的潜心修改,呈现较大改观。音乐悲壮苍凉,气韵连贯,但可更进一步强化音乐的作用,要有几段精彩的合唱段落,并进一步加强西域音乐元素的作用,注意戏剧矛盾的细节处理,如张骞儿子的死以及毒酒的处理可再仔细斟酌。

    《一把酸枣》

    舞剧。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华晋舞剧团联合演出。

    故事发生在晋商繁荣发展的时期。晋商殷家管家女儿酸枣与殷家小伙计相爱,而管家为了谋取殷家财产,逼迫酸枣嫁给殷家的傻少爷。由此引发了管家毒死小伙计与酸枣双双身亡的悲惨结局。舞剧通过酸枣与小伙计悲凉的爱情,书写了一曲永恒的绝唱。舞剧以爱情生活为内容,展示了山西晋商的事业发展历程。该剧在题材上进行了大胆开掘和尝试,全剧感情真挚朴实,舞蹈、音乐、舞美、服装、道具、化妆等充满了浓郁的地域风格和民族情感,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及审美追求。

    舞台呈现完美,导演艺术手法精炼,演员技术娴熟,整体艺术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在把握人物关系方面还需更加准确,在剧情推进和舞段的展开次序上也值得注意,音乐的配器还有待于更好地与剧情发展紧密结合。

    《二泉映月》

    芭蕾舞剧。辽宁芭蕾舞团演出。

    该剧根据华彦君先生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而创作改编,讲述了一个中国民间艺人泉哥与老琴师女儿月儿的爱情悲剧故事:泉哥与月儿纯真炽热的爱情、古府恶霸的逞凶夺爱、月儿沉入湖底、泉哥愤而残目……

    该剧具有浓郁的中国江南地域特色,运用外来的芭蕾形式,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中国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了浓郁的中华民族舞蹈的意蕴和东方式美感。故事流畅,剧情发展自如,舞美灯光布局与剧情风格浑然一体,主要演员表现出较高的技巧和扎实的功底,表演细腻感人。希望进一步加强故事细节和人物关系的处理,力求使全体演员融入到戏剧表演中。同时,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创作更需突出自己的个性。

    《风中少林》

    舞剧。郑州歌舞剧院演出。

    该剧讲述的是一名少林武僧的传奇故事,书生天元与恋人素水遭遇入侵强寇,素水落入魔掌,天元入少林,发愤习武。几年后,强寇再次侵扰中原,素水惨遭残害,悲愤的天元带领武僧奋击强寇,演绎了一场正气与邪恶的生死较量和动人的爱情悲剧。

    全剧既有精湛的少林功夫展示和恢弘的战争场面,又有如歌的人间情爱和如诗的中原风情,给人以全新的艺术享受。这部舞剧高度浓缩地反映了中原民风、民俗、民情,完美地将舞蹈与武术融合,达到了刚与柔、力与美的和谐统一,在中国舞剧史上作出了成功的探索。音乐创作吸收了民间音乐元素,较好地烘托了剧情发展,舞美与内容的整体风格协调,让人耳目一新,有较强的观赏性。对反面人物的表现要注意雷同化、脸谱化、表面化,加强注重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要进一步明确对主题的把握和开掘。

    《鄂尔多斯·蒙古大婚》

    舞蹈诗。内蒙古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演出。

    大型民族舞蹈诗《鄂尔多斯·蒙古大婚》以鄂尔多斯古老优美的民歌、风格浓郁的民间舞蹈和绚丽多彩的蒙古族服饰、以及内涵深邃的鄂尔多斯岩画、青铜器等元素,融合现代舞台灯光舞美,展现出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精神风貌。舞蹈诗富于厚重的人文意识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它以现代意识的创作手法,运用当代舞美艺术手段,将蒙古族民间舞蹈、民歌、服饰等进行了创新,这对于继承、繁荣、发展蒙古族民族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挖掘、凝练民族歌舞的文化积淀也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舞台呈现丰富多彩,演员表演质朴、奔放,音乐富于浓郁的民族风格。作为艺术精品还需在结构上进行调整,有些繁复场次可考虑予以删减,人物角色不宜过多,尽可能集中处理,音乐的使用也还需注意把握好分寸。

    《大唐华章》

    歌舞。四川省歌舞剧院演出。

    诗乐舞《大唐华章》以盛唐文化为表现内容,作品共分“盛世风情”、“唐人雅韵”、“万方乐奏”三章,再现了《春江花月夜》、《霓裳羽衣曲》等著名古典乐章。作品融合舞蹈、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门类,从民间风情、宫廷画卷和走向世界三个层面,气势恢宏地再现了盛唐文化,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整场演出无论在舞美、灯光还是音乐色彩的布局方面都非常讲究、准确。晚会有大量的群舞场面,但有些舞段在细致提炼内在精髓方面做得不够,似应有更多独、领舞的技巧。音乐对比性不够、东方的音乐元素运用可加强,例如鉴真东渡的音乐应有些宗教音乐的东西。整个晚会的结构可以再梳理一下,过多的高潮容易使人感到视觉疲劳。

    《钦差大臣》

    木偶戏。泉州木偶剧团演出。

    该剧改编自讽刺大师果戈里170年前发表的话剧《钦差大臣》。乌有县令钱三及其属吏贪贿成风,天怒人怨。一日,忽得密报京都钦差大臣微服私访,已到县城。众污吏不胜惶恐。京中纨绔贾四携仆嬉游,因盘缠挥霍殆尽而困于客栈。不意被钱三等人误以为微服私访的钦差,迎入内衙百般奉承,钱三更是怂恿其女献媚邀宠。贾四将错就错,人财两得。正当钱三宴客招婿之时,忽闻:假钦差不知去向,真钦差驾临县境,一场闹剧在众人鄙夷的笑声中收场。

    该剧运用中国古老的线戏艺术,对果戈里同名剧作予以创造性的改变和诠释,达到思想性、艺术性与木偶艺术的高度统一。此剧的创作对传统傀儡戏塑造人物性格,表现有深刻思想内容作品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演员在舞台上空通过3米多长的丝线操纵偶形难度极大,颇见真功。剧本改编干净洗练,不失原作精髓又有新意;偶人制作精巧精致,表演精湛细腻,极具观赏性。

    《天鹅湖》

    杂技。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杂技团 上海城市舞蹈有限公司联合演出。

    作品的故事取材于芭蕾舞《天鹅湖》,以中国现代杂技艺术创造性地与柴可夫斯基经典音乐《天鹅湖》和芭蕾舞相结合,是一个现代版的追求爱情的永恒故事,表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赞美、对假恶丑的鞭挞。

    这部作品是一次杂技的革命,它创造性地将杂技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天鹅湖的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富有创新性,如原先的四小天鹅舞改成了双手倒立的四小青蛙,魔王由魔术演员表演,把以往单纯表现技巧的杂技,变为可以叙事、表情的崭新舞台艺术。作品把杂技艺术的“难”与芭蕾舞的“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有很强的生命力。有些段落节奏可更加紧凑,某些技巧与情节的结合应更加精确。这部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地完善,做一些减法,将它真正打造成一部精品。

    《月光下的水仙》

    曲艺剧。重庆曲艺团演出。

    该台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组合表现的方式,截取几个历史性的剪影片段,采用戏剧化的结构手法,反映了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面对国民党真反共、假合作的种种挑衅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凌寒傲霜,献而不取的水仙品格与红岩精神。

    整台节目以曲艺团的演员为班底,采用重庆流行的清音、竹琴、评书、盘子、荷叶、金钱板等曲艺形式,穿插组合,创新呈现出一种较为特殊的以重庆曲艺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舞台剧”。形式较为新颖,但表现的内容尚嫌单薄,还有进一步组织内容、升华主题、开拓形式表现的空间。其所运用的曲艺手段,建议再突出一下本地曲种的自身特色与韵味。

 
 
 相关链接
· 2004至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