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十一五”时期上海市发展进入城市功能转型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1月13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上海1月13日电(记者王蔚、季明)进入“十一五”时期,上海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城市转型,即从工商业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从以生产性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经济转向以服务性经济为基础的城市经济,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这是13日上海社会科学院推出的《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中指出的。蓝皮书主编之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认为,上海经济从1992年到2004年保持了平均12.4%的增长速度,而今明两年,推动上海发展的“双优势”(即“国内经济中的先发优势和世界经济中的后发优势”)动力有所减弱,与此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加速形成之中。因此,上海经济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海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将进入全面的转换期,城市功能将由集聚为主向集聚辐射并举转变。

    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动力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取代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而居于主导地位,而又由于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上海也将谋求更理性、更有效和更持久的资源节约型城市发展之路。

    蓝皮书进一步指出,在“十一五”期间,上海的经济中心将从市中心区600多平方公里,向包括郊区在内的全市6340平方公里拓展,这种扩散不是像城市郊区化阶段通常表现的那样向郊区平面式蔓延,而是向郊区的若干节点扩散,在郊区形成有重点的立体式集聚。因此,上海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形成“核心-次核心”的关系,即中心城区与郊区的若干新城的“点射状网络”的布局形态,形成由“中心城-新城-中心镇-集镇”组成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又由于新城区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于开发区或工业区,它不仅以制造业为重要依托,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服务业。因此,上海未来产业的空间布局就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服务业集中在中心城区,制造业散布于广大郊区,而是一种按照中心城区与新城区的差异实行的产业空间布局。总体上,上海产业空间分布将呈现: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郊区、新城区则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并存。(完)

 
 
 相关链接
· 上海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首
· 上海开展建设健康城市活动 让市民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