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跃然登上世界舆论舞台的中央,成为西方媒体的镜头下闪亮的焦点之一。BBC、CNN等欧美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将聚光灯朝向中国,纷纷策划推出“中国周”等系列深度报道,大批外国记者史无前例地深入内陆地区采访,一个崭新真实的中国形象在海外渐显清晰。
与此同时,“汉语热”的持续升温,已让全球3000多万人选学了这门被海外称为“天书”的语言。韩国中央大学的李贞顺教授说,目前韩国每一所大学都有中文系,中文比英语还普及。随着“汉语热”、“中国热”在海外的兴起,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新一轮的中外文化交流热在2005年又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美国巨星“下”江南
去年11月,浙江省嘉善县西塘古镇成为媒体的焦点,美国影星汤姆·克鲁斯在镇里的“明清食代”酒楼屋顶上“飞檐走壁”。这个江南小镇成为第一部大量在中国取景的好莱坞商业大片《谍中谍3》的外景地之一。
“等预告片公映时,全球观众将震惊于中国的美丽。古老的西塘、现代的上海,在银幕上的效果看起来棒极了!”汤姆·克鲁斯说,而且在中国发生的故事以及取景“估计会占到片长的20%。”《谍中谍3》和汤姆·克鲁斯的到来无疑意味着“好莱坞”开始真正关注中国文化。这也大多归功于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创下的辉煌业绩。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近日透露,2005年中国国产影片海外票房收入达16.5亿元人民币,比2004年增长50%。国产影片的票房连续第二年超过了进口大片,国内电影市场票房首次突破20亿元,比2004年增加30%以上。
上世纪很长一段时期,美国大片一直单向输入中国,但随着《英雄》、《十面埋伏》、《天地英雄》等功夫电影打入海外市场,中国元素开始逐渐为世界电影市场所瞩目。去年中国电影人制作的《孔雀》、《青红》、《红颜》等影片屡屡捧走柏林、戛纳、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大奖,有评论认为,经过努力,中国电影已在国际影坛占据了重要位置。中国电影不仅参与世界电影产业的激烈竞争,还承担起了新的文化使命。
“以前,由于中国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汉语不是世界流行语言,我们很难打入人家的电影市场,所以我们就拼命用身体去撞,但现在已经不同了,”著名功夫影星成龙在去年6月的上海电影节论坛上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也表示“流于表面的元素总有一天会枯竭,只有挖掘更深层次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中国电影的发展才能更持久、更强大。”
《茶馆》圆他“中国梦”
去年10月底,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大幕拉开来,一个北京戊戍年间的裕泰大茶馆台全景展现在海外观众眼前,算命占卜、吆买古玩玉器、提笼斗鸟、闲聊瞎扯的各路人等无所不有,声色哗然,一片繁华。3个小时的演出中,热烈如潮的掌声时时响起。演出结束,不管是黑发洋装的华人,还是金发唐装的美国观众都激动地久久不肯离去。
这是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头一次搬上美国的舞台。《茶馆》的美国之行历时整整一个月,相继在美国的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5座城市巡回演出,反响出乎意料的热烈。
许多海外观众表示,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他们对中国的一切充满好奇,渴望了解中国曾经和正在发生的一切,《茶馆》开启了一个这样的窗口。北京人艺副院长、剧中“常四爷”的扮演者濮存昕说,有一位华人观众告诉他,他10年前来美国时是为了寻找一个“美国梦”,而10年后,他更多地是在想一个“中国梦”,这次的《茶馆》演出圆了他的这个梦想,令他体验到了中国艺术的真正水准。
北京人艺的话剧只是10月份华盛顿“中国文化节”的一场压轴戏,整个月如同开幕式当天夜空曼妙的烟花,在大洋彼岸绽放出持久夺目的光芒。这次筹备4年,中美首次合作的大规模文化交流活动,荟萃中国京剧、杂技、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800多名中国艺术家上演53个节目,为美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美轮美奂、流光溢彩的中国文化盛宴。
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总裁麦克·凯瑟说,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拓展,因此他把这次活动看作美中文化交流的新开始。正如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所说,“我们在秋天收获了艺术,也种下了友谊的种子。”
近年以来,精彩纷呈的文化艺术节走出国门,如京剧演员的水袖龙凤齐飞,令人目不暇接,耀眼的“中国红”从埃菲尔铁塔蔓延到伦敦、华盛顿、荷兰、意大利、悉尼……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博雅包容让海外看到了一个更具青春活力的当代中国。
《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外交学会驻纽约的亚洲问题研究主任伊科诺米的话说,文化节将帮助人们了解中国给世界带来的一切积极影响。任何这样的活动都有助于呈现一个比过去完整得多的中国形象。
三代“清帝”登英伦
去年11月7日,英国伦敦的市民突然发现泰晤士河两岸的英国航空公司的“伦敦眼”摩天轮等标志性建筑变成了耀眼的红色。对于“骄傲”的伦敦来说,这还是第一次。原来这是
伦敦市为庆祝一场规模盛大的宫廷艺术展而特意设置的。中国大型清代文物展《盛世华章》在皇家艺术学院揭开神秘的面纱。400多件展品尽显1662年至1795年“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宏大卓越的宫廷文化。
英国汉学家杰西卡·罗森教授1975年第一次去中国时,还是团里最年轻的中国历史学者,当她独自面对这些历史藏品时,心中总涌动着一种激动。
颇具个人色彩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展厅,正为英国人喜欢了解伟人个性的特点而设计。如康熙厅以文房四宝和康熙头戴学者便帽伏案写作的画像,突出了皇帝勤奋好学的特点;雍正厅内雍正个人藏品、四季12宫妃图、精美装饰品和瓷器表现了皇帝的雅兴;乾隆厅则将乾隆的书法与私人收藏的古玩陈列在一起,表现他的诙谐多趣。
除了《盛世华章》这样的大型展览,在海外还有无数的中小型展览,从官方到民间组织,让异乡的人们近距离亲身触摸中国的传统文化及色彩纷呈的现代艺术。
泥塑、脸谱、灯笼、书法……这些带有浓厚中国色彩的文化符号在剧场外的北京庙会上独具魅力,引起了不少美国人的兴趣。10月份肯尼迪中心北展厅内的“魅力北京”图片展,从天花板垂下的红丝线悬挂着400个“中国结”,将兵马俑真品和华人设计师的时尚作品围成一个巨大的展区。该展览的主创者———法国人阿德里安·加代尔说,“中国结”是一种象征,它不仅连接着传统和现代,也连接着东方和西方。
2005年中外文化交流大事记
1月17日,“第八届中国文化周”在葡萄牙里斯本开幕。
2月10日至20日,顾长卫导演的《孔雀》获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2月9日至15日,中泰两国联合在泰国曼谷举办“2005年中国春节文化周”。
2月23日至4月8日,中国爱乐乐团先后赴美、加、英、德等九国进行长达40天的世界巡演。
2月27日,“第四届菲中传统文化节”在马尼拉市隆重举行。
3月10日,中国在美国的首所孔子学院———马里兰大学孔子学院开始招生。
3月17日,“电影镜头中的中国”———中国电影节在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开幕。
5月23日,中国驻古巴大使馆文化处和哈瓦那大学共同主办第一届哈瓦那大学中国文化周。
7月5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纪念活动暨“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巡回展览在吉隆坡开幕。
8月4日至14日,中国以主宾国的身份参加第58届日内瓦节。
9月3日至20日,“二〇〇五·中国西藏文化周”在丹麦、意大利举行。
9月24日,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降下帷幕。
9月29日,联合国正式批准设立国际“孔子教育奖”。
10月1日至30日,中国文化部与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合作举办“中国文化节”。
10月2日,由荷兰民间发起的“中国文化艺术节”在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城市展开。
11月9日,“盛世华章”大型故宫文物展览在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举办。
11月9日,第二届巴黎中国戏曲节开幕。
12月19日,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内罗毕大学正式揭牌。
12月28日,韩国首尔中国文化中心宣布成立一周年,以弘扬书法艺术为主要宗旨的国际书法家协会同时在中心成立。
12月30日,中国“俄罗斯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黑龙江省黑河市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