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节日需求升温
在广大农村地区,春节前后的喜庆气氛历来十分浓厚。节日前后农村的“三流”高峰现象十分明显。一是春节外出务工人员回家探亲出现人流高峰,二是农村百姓和城镇经商人员到乡镇赶墟形成物流高峰,三是人流和物流高峰所带来的货币流高峰。这给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需求热。
储蓄存取热
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把不少的资金带回存入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服务网点;老百姓为购物支出的取款业务也增加,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在节日前后储蓄存款大起大落现象十分明显。
新币换取热
在农村,节日商品流通主要以日常用品和农副产品等小额买卖为主,百姓手中小面额人民币用量多;在节日期间人们喜庆嫁娶、新居乔迁、生子祝寿和压岁红包等都想用新币以图吉利。
“三农”贷款热
节日期间通常是操办喜事的高峰,为了解决临时资金不足,需要到金融机构贷款周转;节日过后,外出务工人员需要贷款作盘费,一些在外经商的农户需要贷款从事生产或扩大经营,都加大了对贷款的需求。
政策咨询热
春节期间,老百姓汇集乡镇中心,顺便到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了解有关政策及金融产品知识。这些特点都要求各农村金融部门针对节日期间的金融服务需要升温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村节日前后的相关服务工作,以保证广大农村居民在节日期间得到优质的金融服务。(罗宏)
个人理财产品主打特色牌
临近春节,金融机构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贺岁个人金融产品和服务措施,颇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开始走入人们生活。
生肖纪念卡
李女士已经连续三年用外形新颖可爱的生肖卡取代给孩子的“压岁钱”了。作为银行传统贺岁金融产品,多年来生肖卡以其美观的设计、强大的理财功能赢得了众多市民的喜爱。例如,今年中行推出了“透明版”狗年生肖卡,拥有普通借记卡基本功能,除了基本的存取款、刷卡消费功能外,也可开通外汇宝交易、银券通等功能长期使用。
夜市银行服务
夜市银行,顾名思义即是夜间开设的银行,通过延长银行网点的营业时间,方便市民办理日常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服务产品,在国外特别是欧洲一些国家早已推出。
中行从去年4月起率先在上海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推出“夜市银行”试点服务,夜市银行网点已有8家,这些网点从周一至周五,最晚营业至20:00,为白天无暇办理业务的市民提供存款、取款、中行系统内转账业务和各类存折、银行卡挂失业务等。
快速汇款业务
春节来临之际,各家银行网点的国内汇款业务也开始繁忙起来,部分网点的汇出款额增长了近一倍。林先生在张江的软件公司上班,春节临近,他通过中行“汇划通”汇款业务,给在外地的父母寄了钱。他说比起传统的汇款方式“汇划通”既快捷又省钱。
办理“汇划通”只要汇款双方都拥有中行的活期储蓄账户,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就能实现汇款最快2小时达到,还适用于美元、英镑、欧元、日元等外汇币种现汇的国内划转。(张旭栋)
银行业务创新做好开篇文章
银行业求新创新的脚步越来越快,围绕“新年”做足了文章。
服务体现对顾客关爱
这几天走进银行网点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过年气氛。中行上海市中银支行大堂开放式柜台前,悬挂着串串红色风车,咨询台边粉色梅花绽放,传递着送给客户的新春祝愿。中行在新年伊始推出了完整的迎新产品线,向办理指定个人业务的客户赠送喜庆小礼品。
产品创新年头接年尾
2005年上海银行业产品创新可谓是应接不暇,从中行“春夏秋冬”外汇理财产品的年初上市,到工行“金行家”夜市交易开通;从招行粉红豹正大联名卡发行,到中行公务卡上市、中银美元指数的问世。银行业的创新为老百姓带来了财富和便利,同时也显示了银行的发展潜力。2006年伊始,中行又在沪首推与奥运体验相结合的外汇结构性理财产品“金牌金”,抢到了银行新年新品的“第一”位置,显示了强大的外汇产品创新能力。
网点实力登场
去年年末,上海中行新天地、香港广场两家理财中心赶在12月开张迎客,这反映了各银行布局重点向中心商务区倾斜的策略,上海市淮海路、南京西路商圈已成为各家中外资银行业务开展的必争之地。银行网点的扩张、理财中心的布局,体现了银行应对激烈竞争秣马厉兵,再攀高峰的决心。而且新亮相的网点功能齐全,以中行的碧云路支行为例,开放式服务柜、理财室等一应俱全,可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黄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