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首都发展需要,北京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龙头,以创建首都创新体系为主线,以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为重点,以实施重大创新工程为突破口,大力优化首都创新环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新统计显示,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与批准量分别为2.3万项和1万项;“十五”期间,专利申请量和批准量累计分别达到8.4万项和4万项,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1.3倍和77.8%。
近年来,北京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加大,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十五”期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累计达到1343.9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2.1倍。
北京科技资源优势明显,但长期以来隶属不同、条块分割,项目间缺乏关联性等问题,使得资源优势没有很好转化为竞争优势。为此,北京以大项目为黏合剂,积极组织高水平联合攻关,实现“强强”合作。2000年,北京市启动“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及治疗的一体化研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牵头,在京的解放军、卫生部与北京市属共17家单位联合承担。通过课题实施,把既往不明原因肝炎的确诊率提高60%以上。
联合是力量,标准就是纽带。北京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基于标准的产业联盟,开展基于标准的合作,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5年,北京支持包括用友、神州数码、东方通、中关村软件等在内的23家软件企业成立“长风联盟”。长风联盟以标准为纽带,以产业为依托,以联合研发为主要手段,已开始在研发、运营和市场销售中显示出强大威力。
在中关村,技术创新(研发)战略受到企业普遍重视,他们绝大多数制定了未来加强技术创新计划,重视自身技术实力提升。统计显示,中关村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目前达4.7%,高出国内企业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
近年来,北京科技管理机构在符合首都发展特点的15个关键技术领域开展全面、系统的技术发展预见性研究,发布《重点发展技术领域指南》,为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技术发展导向。
同时,北京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等领域。计算机指纹查询系统、枪弹痕迹比对系统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市公安局科技强警战略中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了首都公安工作的科技含量和应用水平。
科技创新在提高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2005年,北京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加值为517.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增幅居第三产业各行业之首;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5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29%。“十五”期间,全市技术合同签订项目数与成交总额累计分别达到15.6万项和1592.2亿元,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71%和2.8倍。(记者 王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