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在沪国有商业银行股改成效初显 3指标有较大提高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08日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上海银监局比较了在沪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在2005年的发展动态,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取得初步成效。特别表现在三项指标:

    一是资产质量。截至2005年底,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16.3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56%,比年初下降0.65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下降27.02亿元,剔除工行集中划转和核销20.16亿元不良贷款的因素,不良贷款余额实际减少6.8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11%,比年初下降0.63个百分点。其中,工行、中行、建行等三家实施股改的国有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的不良贷款率均控制在3%以下,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这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下一步改善资产质量的重点主要是准确清分贷款,提高拨备水平,而不再单纯地追求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双降”;

    二是资产利润率。2005年,按经营利润计算,在沪中资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为1.75%,与上年基本持平,而国有商业银行分行的资产利润率达到1.92%,接近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水平;

    三是人均经营利润。2005年,国有商业银行分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的人均经营利润为68.42万元,同比增加7.91万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均经营利润67.57万元,仅比股份制银行低2.50万元,两者人均盈利能力已基本持平。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的优势开始显现。

    在近日召开的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上海银监局提示各在沪商业银行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培育良好的信贷文化,在风险约束与资本约束下,合理安排资产组合,特别要注意调整信贷结构,防范经济周期导致的信贷风险。

    上海银监局认为,部分中资商业银行正处于信贷结构转型的困难期,有一些中资银行仍未真正认识到信贷结构不合理可能产生重大风险,没有彻底更正经营行为短期化。中资商业银行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创新,开拓新市场、新业务如小企业贷款、零售市场、中间业务等。

    上海银监局在2006年度工作安排中已将推动和指导商业银行转变增长方式,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将推动和指导具备条件的在沪法人银行积极试行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实行资本的有偿使用和量化考核,强化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着力推广以EVA(经济增加值)和RAROC(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机制,指导银行各业务条线的合理扩张与收缩,促进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导各商业银行推进以发展中间业务为重点的资产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变,大力拓展低风险、低资本消耗业务及资产转让业务,节省资本占用。开辟主动负债工具,节约资金成本。要特别重视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的零售业务,扩大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中间服务的业务量,逐步解决金融服务同质化、粗放化问题。要继续指导商业银行落实好《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力争今年在落实银监会提出的小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记者 沈则瑾)

 
 
 相关链接
· 黄菊到工行调研 强调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 银监会通报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现场检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