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中国>> 中国要闻
 
05年长三角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居民收支快速上升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06年02月11日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2005年长三角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0.0亿元

    最新的长三角地区统计表明:2005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全年共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190.0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上海为1433.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0.7%。 绝对额排名前5位的其他四城市分别是苏州(316.8亿元)、杭州(250.5亿元)、宁波(212.4亿元)、南京(211.1亿元)。

    增幅列前5位的分别是泰州(34.3%)、常州(27.4%)、南通(26.7%)、苏州(26.4%)和镇江(26.4%)。

    2005年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居民收支水平继续快速上升

    最新的统计显示:2005年,长三角地区居民收支水平继续快速上升。

    1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突破万元大关,达15255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上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最高,人均达到18645元,比上年增长11.8%;泰州居民收入水平最低,人均为11122元。

    16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平均为10815元,增长12.7%,除镇江、南通、扬州、泰州4市外,其余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均超过万元,消费水平最高的是台州市,人均达到14423元。上海为13773元,比上年增长9%。

    从居民收支的增长速度来看,江苏地区明显快于浙江和上海。江苏8市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15.2%,增幅分别比上海(11.8%)和浙江7市高出3.4个、3.9个百分点;消费支出平均增长15.1%,增幅分别比上海(9%)、浙江7市高出6.1个和4.5个百分点。

    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居民消费新特点: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

    随着长三角16城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家庭消费结构也发生明显变化,服务性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江浙沪统计局的最新资料表明,2005年长三角16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2977元,比上年增长16.5%,增幅高于同期实物性消费支出4.1个百分点,在家庭消费性支出中所占比重达27.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16城市中,上海的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最高,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也最大,分别为4447元和32.3%;增速最快的是泰州市,达到41.1%。常州市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为2843元,比上年增长6.1%,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6.5%。

    食品消费支出仍是16城市居民家庭消费的重点。上海居民的食品消费支出在16城市中最高,人均达4940元;扬州居民的食品支出最少,人均为3014元。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最低的是台州,仅为32.6%;比重最高的是镇江,达到44.2%;其余城市中,除扬州和泰州外,恩格尔系数均低于40%。另外,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交通通信也是长三角居民消费支出重要部分,所占比重分别为14.8%和12.7%,其中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居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台州(2298元)、上海(2273元)和绍兴(2089元);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居前三位的城市依次是台州(2807元)、杭州(2234元)和上海(1984元)。

    2005年长三角地区物价呈现温和上涨态势

    2005年,长三角地区物价呈现温和上涨态势。

    江浙沪三省市的统计显示:16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部到达或超过100。物价涨幅最高的是常州市,价格指数达到102.8,其余依次是绍兴(102.4)、苏州(102.4)、镇江(102.2)、南京(102.1)、无锡(102.0)、宁波(102.0)、扬州(101.9)、杭州(101.7)、舟山(101.7)、泰州(101.6)、嘉兴(101.5)、湖州(101.2)、南通(101.2)、上海(101.0)、台州(100.0)。

    200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8.9亿元

    最新的江浙沪地区的统计显示:2005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38.9亿元。

    从总量看,上海独占鳌头,完成零售额2973.0亿元,占整个长三角地区的27.7%;南京、杭州、苏州也达到或接近千亿元水平,分别实现零售额1005.0亿元、975.4亿元和905.1亿元。

    从增速来看,苏州独领风骚,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5%;南京、无锡并列第2位,均比上年增长16.3%。上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1.9%。

    2005年长三角地区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05年,长三角地区16城市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共完成自营出口额2760.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5%。

    统计表明:16城市中,上海、苏州出口总量均超过700亿美元,分别达到907.4亿美元和728.2亿美元;宁波、杭州、无锡、南京自营出口超过100亿美元,分别为222.2亿美元、198.0亿美元、155.5亿美元和142.5亿美元。

    从出口增幅来看,有4个城市的出口增速超过40%,分别是苏州(43.4%)、扬州(41.1%)、无锡(41.0%)、泰州(40.6%)。上海比上年增长23.4%。

    2005年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在地区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江浙沪三省市统计局的统计显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水平较高,工业经济所占比重超过50%,在地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2005年,16城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2710.4亿元,增长13.2%。其中,上海和苏州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突破或接近万亿元大关,分别达到15806.8亿元和9907.1亿元;无锡超过5000亿元,达到5720.3亿元。

    从各城市的工业增长速度来看,除镇江、湖州比上年有所加快外,其余城市均有不同程度地回落,其中回落幅度最高的是南通,达到16.3个百分点;最低的是南京和台州,均为0.4个百分点。16城市中,有11个城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在25%以上,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湖州(32.7%)、扬州(31.2%)、南京(29.9%)、泰州(28.4%)、镇江(28.1%)。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9%。

    2005年上海等长三角16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2005年长三角地区绝大部分城市的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最新统计显示:16城市全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6321.0亿元,增长19.7%,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投资总量超过1000亿元的城市有6个,分别是上海(3542.6亿元)、苏州(1870.1亿元)、南京(1402.7亿元)、杭州(1386.7亿元)和宁波(1370.4亿元);增幅列前3位的分别是南通(34.7%)、泰州(31.6%)和扬州(30.9%)。上海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

    2005年上海等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经济发展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江浙沪三省市统计局的最新统计表明:2005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继续保持了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虽然部分经济指标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但经济总体上仍在高位平稳运行,GDP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   

    经济总量

    上海、浙江7市和江苏8市分别实现GDP9144.0亿元、10121.1亿元和14593.8亿元,分别占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27.0%、29.9%和43.1%。16城市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五个经济实力层次,第一层次是GDP超9000亿元的上海,第二层次是GDP超4000亿元的苏州,第三层次是GDP超过2000亿元的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第四层次是GDP超过1000亿元的南通、绍兴、常州、台州和嘉兴,第五层次是GDP低于1000亿元的扬州、镇江、泰州、湖州和舟山。   

    经济增长速度

    江苏各市增长幅度相对均衡,最高的南通为15.4%,在长三角地区列第1位,最低的扬州、镇江、泰州增幅均为15.0%,在长三角中均列第6位。浙江各市增幅差距相对较大,最高的舟山增速达15.0%,居长三角第6位,最低的杭州增速为12.2%,居长三角第15位。上海GDP增长11.1%,在长三角中列第16位。

 
 
 相关链接
· 长三角投资体系变革 创新成为投资市场关键词
· “十一五”长三角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新引擎”
· 长三角经济增长转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
· 400多家500强企业落户 长三角成总部经济高地